想蕴(思考)是受蕴的思维合理化。
行蕴(意志)是想蕴的行动表达。
它永远无法描述:事实是什么。
它只能为「我舒服」或者「我不舒服」编造自洽的逻辑。
也就是:当我们尝试解释情绪,其实永远都在强化一种毫无异议的偏见。
这其实是,在变相强化自我的叙事结构,也就是对自我的认同会更加深入。我执更强烈。
思维绝非一种真实,而是基于「自我本位」的偏见。尝试把这些写出来,就能轻易地发现,这些概念与符号串起的词汇和描述,全部都是相对的,而那个用于被参照的坐标,就是「我的感受」。
这样的模式让「自我」稳固,让生存策略合理化。
也可以知道,当问「你为什么喜欢我」,这份解释只会指向解释者的匮乏、缺口、偏好、需要、经验、潜意识、投射、业,而不会和外部对象有丝毫关系。
对「受」的觉察,是唯一的关键,它决定了业会不会发生。它就是业的开关。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心甘情愿地,不再相信头脑的语言。
这种心甘情愿,在一种相对中,让它无条件地放弃。
放弃头脑,放弃意志,放弃「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