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斯是陋室,唯吾芳馨
原创

会杀人的菩萨

共 3,696 字,需阅读 9 分钟2025/09/11 下午90 次阅读

无限的创造性,也意味着无限的破坏性。 这就是人的存在,智力与欲望勾兑出的上限与下限。

在现实里,不是人人都能「 为业负责 」或是「主动赎罪」,更多的人是「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这就是宗教都有一套超自然故事的原因:它必须从理念上创造一个更宏大的、超越当下、超越个体的叙事框架,让创造性被引导,让破坏性被限制。

这也意味着,这个框架要生效,需要一个基本前提:行为双方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共享这个框架的信念(道德也算)。

通俗地说,如果一个人是在信仰某种超自然规律的话,TA 必须遇到另一个同样相信的人,这种约束或共赢才能在两人间充分生效。

所以,从社会化角度看,信仰的有效性来自于普遍的认同,认同的人越多,它越有效。当然,信仰有更多的作用是个人化的内在作用,这一部分意义无法量化,也不是这里要去讨论的。

有两个相关的例子。

第一个是,佛陀三次劝阻过 琉璃王 放弃进攻释迦族,最终失败了。这里说「失败」是世俗的角度,并不完全恰当。按照我对经典的理解,佛陀并非真的有一个坚定的「阻止战争」的执念,他的行为更像是作为老师,在业力法则的框架内,随缘履行教诲、护生的责任。不过事实的发展,确实是「劝阻」无效,琉璃王还是发动了战争,屠杀了释迦族人。

是真的没办法阻止吗?我个人认为,按照佛陀成道后的影响力,他是有实际能力阻止琉璃王的,就像是他在事实上前三次都成功劝退琉璃王撤兵了,也就意味着同时也有可能号召其他政治力量来制衡琉璃王,但他没有这么做,确切说是他没有动机和意愿这样做。

根据经典来纵观佛陀一生中的大小事,佛陀的劝阻、教导总是建立在「业力轮回」和「慈悲」的框架中,即便是未成道前的悉达多,他的行为动机也更多都是共情与怜悯。而在这个事件中,琉璃王的行动逻辑是建立在「权力政治」和「个人荣誉复仇」的框架内,这两个框架没有交集,或者说野心大于恭敬。业力的警示对当时的琉璃王而言,威慑力远不如军队和仇恨来得真实痛快。两种框架不对等,信仰不对等,行为也不对等。 在这个事件的事实上,对于牺牲的释迦族人和双方的作战士兵来说,佛陀的教化是无效的。

当然琉璃王的事件是有复杂前因的。其中一部分就是释迦族的傲慢和古印度的地缘政治需要,叠加后期释迦族的佛化,这就导致了后期释迦族的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撕裂和矛盾:种下恶的因,同时又要求自己「不要做出反击的恶行」。这时的释迦族想必非常矛盾,一方面爱戴早已消失的悉达多,一方面恭敬和追随佛陀,另一方面又带着一些日耳曼民族般的世俗傲慢。几种力量叠在一起互相掣肘,就像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遇到外部风险时就很容易被动和不堪一击。

第二个是,假设甘地遇到了希特勒、斯达林,或者法西斯日本,我毫不怀疑甘地会无比真诚地劝阻这些极权暴力,但也毫不怀疑,这些极权暴力更可能会把甘地当成笑话,甚至是威胁。我毫不怀疑,甘地的劝阻在这些极权暴力面前是无效的,最可能的结果是:甘地和他的支持者们被处死,甚至屠杀,就像纳粹德国对待犹太人那样,像法西斯日本对待中国人一样。(在历史事实上,甘地确实给希特勒写过信,但被英国拦截了。Reddit 上有 一篇关于这封信的讨论

对甘地的假设,其实是「 非暴力主义 」与「 极权暴力 」的终极碰撞。甘地的框架是「 真理力量(Satyagraha) 」,它坚定相信人性中有能被感化的部分;希特勒的框架(或者说当时德国的精神框架)是「种族净化」和「绝对权力」,它系统地拒绝了对话和感化的可能性。在一个不承认你作为「人」的资格的体系面前,非暴力抵抗会毫无疑问地直接沦为被消灭的对象。

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在相对对称的冲突中可能有效(印度对英国),但在压倒性暴力(种族灭绝)面前,它近乎注定沦为单方面的牺牲。 在这种不可调和的 结构性矛盾 面前,任何一方的信仰都很可能无法(即时)生效。 从长远的人文和价值主义(Axiology)的角度,它包含殉道者的精神意义,但那是许多生命的牺牲为代价的。从务实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角度看,这种牺牲实在是没什么意义。况且太多时候,牺牲的不仅仅是自身,更多是被动或主动支配他人的牺牲。 在这种宏大和务实之间,智慧才是关键。 一股脑地静坐等着被机枪扫射,真不一定是多么智慧的选择。(在真实的印度历史中,就发生过这样极度惨烈的事。

琉璃王屠杀释迦族的事件,和甘地劝阻希特勒这种架空的假设,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任何试图收敛人性的系统,本身都依赖于人性本身的共识,信仰在不对等的情况下就是失效的,起码即时性来说是失效的。 在现实层面的约束失效,就意味着一定有生命被不对等地牺牲,或者有利益被不对等地侵犯,甚至于这种牺牲没有多大意义,没意义的意思是生命就是个数字,不把生命当生命。信仰的不一致,会天然制造这种伦理困境。这困境有多大,取决于信仰有多对立。

也有许多其他的历史事实(比如政教合一)表明:崇高的理念在现实中需要权力(哪怕是道德感召力)的护佑才能生存。当它面对不按同一套规则行事的、压倒性的暴力时,它在现象界(世俗)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这种失效,或者说失败,不因任何一种宗教解释而改变,也不因一个修行人的境界而改变。命就是命,现象也是命。除非你也像甘地一样,认为真理理想远高于生命,不计数的生命,或者你真的有那么宏大的抱负责任。

一个人修行的境界可以改变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但不能改变死亡这个现象本身,更不能替代他人面对死亡这个现象的恐惧。 不然,就又演化成了 另一种暴力

释迦族被屠杀的事件,还能说明什么呢?

可以印证「业」的运行是客观自洽的。但并不是宗教故事里神话的 超自然赏罚 ,而是因缘和合的、近乎于注定的,由条件推动的现象的自然性、必然性。

就像是,琉璃王和他的军队并没有堕入一个油锅火海做的地狱,但可以联想的可能是:这个靠仇恨和暴力维持的政权,内部一定确实充满恐惧和不稳定,它的行为模式最终也很大概率招致内在的崩溃或外来的毁灭。 这份「业的结果」是他自身行为逻辑的延伸。

我个人理解的,宗教故事里佛陀所能召唤的「天兵天将」更可能就是基于当时的影响力,召集那些相信「业力」和「慈悲」的政治力量,形成一种世俗上对抗或挽救的可能。 佛陀没这么做,因为他不赞同用暴力来对抗暴力,不希望冤冤相报续旧怨,不希望业力继续流转下去,他的「因上努力」就是某种角度的「杀身成仁」,是对「业」的完全尊重和接纳。

《V 字仇杀队》有句名言: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 真理不怕子弹,前提是射出子弹的人也相信有真理的存在。
  • 真理不怕子弹,前提是双方认同同一份真理。
  • 真理不怕子弹,但承载真理的肉身怕。

从个体的视角来看,在现代律法伦理代替宗教的背景下,在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人,也并没有多少能力、意愿和机会,去对抗暴力。如果真的某一天,暴力找上门来,巨赞法师的「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就是相对「非暴力不反抗」更好的选择,斩业不斩人。

没有暴力时,守好边界,以及在此之上,持续的利他,就已经是个人能做的最大化程度的部分了,特别是修行的人。

甚至可以说:边界就是百善之源,就是德。既是社会化的德,也是符合大道的德。

比如:不回应他人的废话、妄想、情绪,就是边界,就是德。

比如:适当拒绝、保持距离,甚至必要的冒犯,也是德。

会杀人的菩萨,才是菩萨。有温柔的金刚,才是金刚。

这绝非鼓励主动暴力的意思,它是对内要守护心念的边界(止恶),对外要跨越边界去承担责任(承善)。

在承当的过程中,不必要时成为安静的沉默者、恪守者,必要时成为有智慧的反抗者,甚至是殉道者。

(完)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 https://surmon.me/article/302
0 / 0 条看法
访客身份
在下有一拙见,不知...
期待你的捷足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