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斯是陋室,唯吾芳馨
原创

逻辑与智慧

共 3,421 字,需阅读 9 分钟2025/07/18 下午128 次阅读

前段时间一家叫 圣贝拉 的月子中心在港股 IPO,主打超高端的月子护理服务,其中一个卖点是:夜间护士巡房。

我的问题是:月子中心配备的的护士夜间巡房真的有意义吗?

无论你我的看法是什么,市场都已经用脚投了票:有人买单,值这个价。

它能走到 IPO 这一步,说明它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且相对可行、持续可行。

#逻辑的冲突

在这个问题中,存在两种逻辑,也是我想表述的核心:

  1. 推理逻辑:医疗意义(危机保障)
  2. 情绪逻辑:被人照料(安全感)

如果在实际场景中,夜间巡房是无用的,或低效的,为什么市场还是会买单?

因为事实逻辑是:月子中心的场景几乎没有什么危机需要夜间临场干预,但有产妇情绪需要安抚。夜间巡房这项业务可以为产妇提供安全感和心理抚慰,市场愿意为这份安抚而付费。

那如果正在选择月子中心的夫妻两人为此产生分歧,分歧爆发为争吵,争吵会指向哪里?

会指向:不断地调研、争辩「医疗意义」这一部分,并升级为情绪:

  • 作为质疑方:“你为什么要浪费钱?这不是智商税吗?这有什么用?!”
  • 作为需求方:“你不爱我关心我,我只是需要这么基础的东西,都没有!”

最终大概率以毫无结果、互相指责作为结束 — 没有结果,只有伤痕。

为什么?因为情绪逻辑往往无法显现,但事实逻辑却永远在激烈运行。

事实逻辑就是:真正在当事者身上运行且有效的,但当事者可能并不知情的。

在上面例子中,事实逻辑就是:需求方有事实上的情绪需要,即便不通过月子中心的巡房套餐来满足,也需要在其他地方得到满足,而质疑方无法理解与认同这一点,也无法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质疑方真正需要做的是:理解并照顾对方的情绪需要,即便不通过月子中心,而是通过自身的言行承诺宽慰也都可以;而万万不是去追求推理逻辑的某种胜利。(这也是国内所谓的「直男」的缺陷,极度缺乏对人性和情绪的洞察;没有能力洞察,也就没有能力调解。)

  • 过度强调推理逻辑的结果:事事求理,脱离人性; 作为生产者异想天开,作为消费者被割韭菜。会被对方认为冷血、不接地气。
  • 过度强调情绪逻辑的结果:感性泛滥、不讲道理; 逻辑永远无法通顺,情绪难以逻辑化;会被对方认为情绪勒索,无法沟通。

任何一种过度都会明显地导致沟通障碍:无效沟通、对牛弹琴、各执己见。

如果这个例子不够完整,我还可以举出更多熟悉的场景。

场景一:“你和那个异性聊天,所以我生气了!”

  • 推理逻辑:我没做错什么,那只是正常社交。
  • 情绪逻辑:你让我感觉不被尊重、不被优先。
  • 事实逻辑:我的内心缺乏安全感,期待你把我当做唯一珍视。(我需要被安抚)

这个例子,争吵表面停留在「有没有暧昧」上,实际在于「你有没有理解并照顾我的情绪需要」。如果辩解方始终不认同,或感知不到对方的这份「情绪需要」,道歉也是没有意义的,矛盾会被埋下,不会消失。

场景二:“快看,我买的这个包值不值?”

  • 推理逻辑:对比材质、品牌、性价比,得出结论。
  • 情绪逻辑:这是我奖励自己、表达自我、找回掌控感的方式。所以我其实是在问 “我值不值?”
  • 事实逻辑:我长期在某些关系/角色中被压抑,消费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我需要被肯定)

这个例子,表面在「值不值得、该不该买」上,实际可能是「一场无声的身份挣扎和心理补偿」。在这种场景下,任何刚直的回应与敷衍的夸赞,都是在反向制造疏离与质疑。

那怎么办?真诚就好。 真诚必定得到真诚的回报。

场景三:“你天天加班,一点都不顾家!”

  • 推理逻辑:我这是为了赚钱,都是为了这个家。
  • 情绪逻辑:我在这个家里感受不到你的陪伴。
  • 事实逻辑:我更在意「时间与参与」带来的温暖,而非那绝对的收入。

这个例子,双方会围绕「加班是否合理」吵,但真正需求是:「我重要吗?你愿为我停下来吗?」如果你愿意,就轻轻地拥抱对方,一起做顿饭看场电影,都可以,其他什么都不用说。

#逻辑的关系

推理逻辑,与情绪逻辑,对立吗?

我的观点:不对立。

在事实逻辑中,人人都有两者的需要,其实是人人都有安全感的需要,人人都有存在的需要,人人都有不同的擅长和业力惯性。

  • 人人都希望:试图掌控不确定性,获得清晰与秩序。
  • 人人都希望:自己值得被共情、被在意、被「接住」。

在现实中,两者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彼此之间也往往是复杂的交织;许多时候我们很难直接地将原因追溯到明确的某一方或某一点,更多其他时候,也是我们「乐意」参与到这种交织和纠缠。

这又是「求仁得仁」的另一个维度了。

#解决冲突的核心

所以,在绝大部分场景下,解决冲突的核心,并不在于「谁讲得更有道理」,而在于「谁更愿意去理解正在运行的事实逻辑」

也就是说,不要继续争辩「有没有用」或「该不该」,而是去洞察:「你为什么觉得夜间巡房对你很重要?你在担心什么?你在期待什么?」

通俗地说:永远不去关心他人说了什么(内容),而是理解 TA 为什么要这么说(原因)。

这才是沟通之所以为沟通的核心条件。

甚至可以粗暴地说:真诚的倾听,就是沟通。


那该怎么看到事实逻辑?怎么训练这样的能力?

无他。需要:

  • 洞察:反复的观察与思考
  • 经验:丰富的感受与体验
  • 意愿:一颗温柔有耐性的心(最重要)

这是属于你我作为普通人,可以练习的、最实用的小智慧。

#暗流下的逻辑陷阱

除了深度理解和化解冲突,逻辑冲突与结合,还有哪些暗黑的呈现?

有,在中国,每一个人,每一刻都可能活在陷阱中。

情勒道绑

  • 场景:“你理性分析就是冷血!正常人都会难过!你竟然无动于衷”
  • 手段:将情绪反应塑造成道德裹挟,否定对方推理逻辑的合法性。
  • 目的:让对方在情感上感到愧疚,从而放弃理性分析。

制造焦虑

  • 场景:月子中心发布 “夜间突发羊水栓塞案例报告”,制作婴儿啼哭音频 + 产妇独处画面。
  • 手段:制造 “概率幻觉”,将万分之一的医疗风险感知为 30% 或更高。
  • 目的:制造出焦虑,让人们在情感上感到恐慌,从而更愿意为「夜间巡房」买单。

理性暴力

  • 场景:用 Excel 表格精确地分析统计吵架责任占比。
  • 手段:通过绝对理性否定对方情绪合理性,实际上是实施情感冷暴力。
  • 目的:让对方在情感上感到孤立无援,从而放弃情感表达,认输。

情绪黑洞

  • 场景:“我知道我无理取闹,但真爱就应该包容,不是吗?”
  • 手段:将情绪问题包装成「真爱考验」,让对方在情感上感到愧疚,陷入自责。
  • 目的:控制对方,将对方改造成情感供养者。

政治宣传

  • 场景:发布经篡改的经济增长曲线 + 渲染爱国氛围 + 塑造历史苦难影像。
  • 手段:将数据与情感结合,制造出「理性认同」与「情感忠诚」的双重枷锁。
  • 目的:实现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操控。

职场洗脑

  • 场景:“公司业绩下滑是因为你们不够努力”(推理)+ “团队都在牺牲,你特殊?”(情绪)
  • 手段:将理性分析与道德绑架结合,制造出「责任感」与「愧疚感」的双重枷锁。
  • 目的:让他人主动地自我质疑,怀疑自身理性与情感的双重正当性,从而自我施压。

有些例子可能看起来有些极端,但在现实中多少都存在。

高明的暗黑操控,往往是逻辑与情绪的完美配比。用七分真数据支撑三分假结论,佐以恰到好处的共情话术,达到操控他人的目的。

但人真的就被操控了吗?也许是的,也许是大家自己愿意的。

但事实永远不会撒谎,它只是在那里悄然运行;企业的离职率、社会的信任危机、个人的情感疏离,都是暗黑的自然反噬。

这里的智慧,就在于识破这场心理实验后,依然保持对万物的友善与温度。

心怀柔软,报以蔷薇。

(完)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 https://surmon.me/article/288
3 / 3 条看法
访客身份
在下有一拙见,不知...
  • 青和
    青和🇯🇵JPIchiharaiOSWeChat

    其实能住这种月子中心的基本上都是花个零花钱而已,赚的都是富人的零花钱

    • Surmon
      Surmon🇸🇬SGSingaporemacOSChrome

      回复

      没错,不过不在议题范围。

  • lickso
    Lickso🇨🇳CNBeijingAndroidWeChat

    大佬是不是有娃了,开始考虑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