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相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前段时间一家叫 圣贝拉 的月子中心在港股 IPO,主打超高端的月子护理服务,其中一个卖点是:夜间护士巡房。
我的问题是:月子中心配备的的护士夜间巡房真的有意义吗?
无论你我的看法是什么,市场都已经用脚投了票:有人买单,值这个价。
它能走到 IPO 这一步,说明它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且相对可行、持续可行。
在这个问题中,存在两种逻辑,也是我想表述的核心:
如果在实际场景中,夜间巡房是无用的,或低效的,为什么市场还是会买单?
因为事实逻辑是:月子中心的场景几乎没有什么危机需要夜间临场干预,但有产妇情绪需要安抚。夜间巡房这项业务可以为产妇提供安全感和心理抚慰,市场愿意为这份安抚而付费。
那如果正在选择月子中心的夫妻两人为此产生分歧,分歧爆发为争吵,争吵会指向哪里?
会指向:不断地调研、争辩「医疗意义」这一部分,并升级为情绪:
最终大概率以毫无结果、互相指责作为结束 — 没有结果,只有伤痕。
为什么?因为情绪逻辑往往无法显现,但事实逻辑却永远在激烈运行。
事实逻辑就是:真正在当事者身上运行且有效的,但当事者可能并不知情的。
在上面例子中,事实逻辑就是:需求方有事实上的情绪需要,即便不通过月子中心的巡房套餐来满足,也需要在其他地方得到满足,而质疑方无法理解与认同这一点,也无法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质疑方真正需要做的是:理解并照顾对方的情绪需要,即便不通过月子中心,而是通过自身的言行承诺宽慰也都可以;而万万不是去追求推理逻辑的某种胜利。(这也是国内所谓的「直男」的缺陷,极度缺乏对人性和情绪的洞察;没有能力洞察,也就没有能力调解。)
任何一种过度都会明显地导致沟通障碍:无效沟通、对牛弹琴、各执己见。
如果这个例子不够完整,我还可以举出更多熟悉的场景。
场景一:“你和那个异性聊天,所以我生气了!”
这个例子,争吵表面停留在「有没有暧昧」上,实际在于「你有没有理解并照顾我的情绪需要」。如果辩解方始终不认同,或感知不到对方的这份「情绪需要」,道歉也是没有意义的,矛盾会被埋下,不会消失。
场景二:“快看,我买的这个包值不值?”
这个例子,表面在「值不值得、该不该买」上,实际可能是「一场无声的身份挣扎和心理补偿」。在这种场景下,任何刚直的回应与敷衍的夸赞,都是在反向制造疏离与质疑。
那怎么办?真诚就好。 真诚必定得到真诚的回报。
场景三:“你天天加班,一点都不顾家!”
这个例子,双方会围绕「加班是否合理」吵,但真正需求是:「我重要吗?你愿为我停下来吗?」如果你愿意,就轻轻地拥抱对方,一起做顿饭看场电影,都可以,其他什么都不用说。
推理逻辑,与情绪逻辑,对立吗?
我的观点:不对立。
在事实逻辑中,人人都有两者的需要,其实是人人都有安全感的需要,人人都有存在的需要,人人都有不同的擅长和业力惯性。
在现实中,两者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彼此之间也往往是复杂的交织;许多时候我们很难直接地将原因追溯到明确的某一方或某一点,更多其他时候,也是我们「乐意」参与到这种交织和纠缠。
这又是「求仁得仁」的另一个维度了。
所以,在绝大部分场景下,解决冲突的核心,并不在于「谁讲得更有道理」,而在于「谁更愿意去理解正在运行的事实逻辑」。
也就是说,不要继续争辩「有没有用」或「该不该」,而是去洞察:「你为什么觉得夜间巡房对你很重要?你在担心什么?你在期待什么?」
通俗地说:永远不去关心他人说了什么(内容),而是理解 TA 为什么要这么说(原因)。
这才是沟通之所以为沟通的核心条件。
甚至可以粗暴地说:真诚的倾听,就是沟通。
那该怎么看到事实逻辑?怎么训练这样的能力?
无他。需要:
这是属于你我作为普通人,可以练习的、最实用的小智慧。
除了深度理解和化解冲突,逻辑冲突与结合,还有哪些暗黑的呈现?
有,在中国,每一个人,每一刻都可能活在陷阱中。
情勒道绑
制造焦虑
理性暴力
情绪黑洞
政治宣传
职场洗脑
有些例子可能看起来有些极端,但在现实中多少都存在。
高明的暗黑操控,往往是逻辑与情绪的完美配比。用七分真数据支撑三分假结论,佐以恰到好处的共情话术,达到操控他人的目的。
但人真的就被操控了吗?也许是的,也许是大家自己愿意的。
但事实永远不会撒谎,它只是在那里悄然运行;企业的离职率、社会的信任危机、个人的情感疏离,都是暗黑的自然反噬。
这里的智慧,就在于识破这场心理实验后,依然保持对万物的友善与温度。
心怀柔软,报以蔷薇。
(完)
其实能住这种月子中心的基本上都是花个零花钱而已,赚的都是富人的零花钱
回复:
没错,不过不在议题范围。
大佬是不是有娃了,开始考虑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