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斯是陋室,唯吾芳馨
原创

真理的幻觉

共 3,055 字,需阅读 8 分钟2025/08/16 下午129 次阅读

青春期那几年,我经历过一段教科书般的愤青岁月;近十年,我也常常在「自由斗士」与「心碎建政」之间反复切换。

过去几年,每当遇到政治事件,我和大多数现代人一样,总会陷入抑郁与狂躁:一会儿政治性抑郁,一会儿又痛批伪理中客。仿佛只要别人和我立场不同,或者根本不表态,我就觉得整个世界都错了,精神状态长期在崩溃的边缘反复横跳。

其实回过头看,困扰我精神的根源,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的脑子里塞满了「理所当然的理念」。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把「人人生而平等」当作不可动摇的真理。

#两层真理

我把人类认识的世界(世间法)粗分为两个层次:

一、自然真理

比如:牛顿力学、数学、医学、统计学... 这些规律不可违背,违背就要承担直接后果: 账算错就亏钱,血流止不住就得去医院,开太快转弯就翻车... 这样的自然真理就像铁壁,谁撞上去都会头破血流。

二、经验真理

比如「诚实守信」、「人人平等」、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并非自然定律,而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经验总结。

它们像路标,能指引方向,但未必绝对有效。一旦条件改变,它们随时可能失效。比如「经济独立人格才可能独立」就是一种有条件的成立,如果有一个严重啃老的成年人在家庭中尝试追求绝对的人格独立,那就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里进一步说,经验真理还可以分为:理念 和 事实真理(或者叫事实逻辑)。

#理念与事实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来自 《独立宣言》

这段话怎么来的?它只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寄托?还是事实的社会标杆?

它听起来似乎表达了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夙愿,但它真的是事实真理吗?

仔细看,这句宣言成立的背后其实存在着前提条件:

1. 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精神治理的基础,缺少物质基础,平等只能停留在口号。

比如一些西方组织跑到印度或非洲推广女权,却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忽视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包括文化传统与经济水平)。事实上,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经济的向上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更加现代化的分工合作,往往是自然地促进性别平等的基础。西方女权的傲慢(或者说失败),就源于这种脱离现实的自以为是。

2. 法治保障

没有法律框架,所谓的平等就失去落脚点。 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才能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和尊重。

3. 文化认同

只有当全社会普遍认同「平等」的价值观,它才会变成自发的推动力。 这需要长期的社会教育和抗争实践,也并不是简单可以复制的。

总的来说,现代社会的「平等」更多是通过权力让渡与制度补偿的结果。当一个人愤怒于他所处的环境「不该如此」时,或许更应该先自我拷问:支撑 TA 的理念的契约结构(法律、经济、文化)是不是已经充分建立?

-

再者,如果我们尝试追溯「平等」理念的源头,很容易发现:

在历史上,平等的理念往往是国家与市场重塑的产物,它不是某种本就存在的「天理」,而是某个阶段性的社会需要,是一种基于经验的人为创造。

一个国家承认平等,市场机制才能更高效运转;反过来,国家也不是就立刻灭亡,但会丧失竞争力和效率。东方三千多年来的社会结构,直至今天,平等也并不是一种事实存在,但并不影响这三千多年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固,也并没有出现人人普遍精神崩溃的惨状。

具体到人与人的关系里:你若完全依赖别人,对方就没有对你「平等」的义务。不被制约,就是平等的条件。

但如果你能自立,甚至能随时断绝关系,对方才不得不面对「平等」带来的后果。这个时候,事实上的「平等」就被你创造出来了。

换句话说: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你通过掌握生存与选择能力争取来的。

所以「人人生而平等」的准确表达应该是:人人并非生来平等,人生来只是具有争取平等的可能性。

这就是「人人生而平等」的事实逻辑。同时作为一种理念,它的作用是表率和引导,而非事实。

#真理的边界

在事实层面,「平等」的含义是:你有能力让别人为不平等付出代价,你能用行动而非说教,让对方面对后果。平等对你才存在,否则它就只是一个精神安慰。

所以,事实才是最终的裁判,理念不是。

  • 如果你离职,老板照样兴旺,你就没有教育到他。
  • 如果你拉黑别人,对方毫无波澜,那损失的就是你。
  • 如果你拒绝合作,别人依然风生水起,那就说明你没那么不可替代。

社会关系是赤裸裸的,唯一绝对不可违背的,是自然真理。

而伦理、道德、法治、平等... 等等的所有理念,只有在你有能力争取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事实真理,否则它就真的只是一个让你不舒服的理念(当你遭遇无可奈何的政治事件时)。

#理念的信仰

如果某种理念被证明具有先进性(它可能带来效率,也可能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情感需要)。出于任何原因,你想要把这个思想传播出去。

那么证明你正确的方法一定不是辩论,而是利用你的先进性,把它转化为生产力、生命力和胜利。

比如「平等」。 如果平等真的先进,那就要在公司、军队、社会的运行中体现出更高的效率和战斗力。 如果不能带来更强的生命力,那它就不是「真理」,充其量只是一个思想实验。

真正信仰真理的人,不会因失败而责怪「真理」,而是会反思:我错在哪里,我离真正的事实有多远?

人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当成真理。 人不能自认为某件事更「正义」。 人更不能因为自认为的「正义」无法实现,就自以为是地宣称这个世界的本质是邪恶的。

如果一边自称捍卫某个理念,一边在现实里节节败退,甚至陷入自我毁灭的困境。 那很可能这不是在捍卫理念,而是在捍卫:我一定是对的。

那,这种对自我的信仰(自欺),最后导致的就是:自我毁灭。

#理念的实践

归根到底,「人人生而平等」只在双方共识一致的情况下才有效。遇到不认同的人,光念经没用,现实的重拳才有用。

平等的实现,不靠口号,而靠事实与行动,让别人不得不承认你的价值。

在现实里,只有自然规律才是即时绝对生效的,而基于理念的规则,要依靠人的主动维护推动才能有效。人权、平等、自由、道德... 这些东西必须靠人具体地去实践,而不是等待某个机构赐予或天降奇迹。

真理保证的是客观规律层面的优势,而不是几句口号,或者一腔愤怒,就能让世界屈服。

下一次,在地铁遇到人大放喇叭,要去现场斗争,而不仅仅只是在网上发帖谴责。 要让对方感受到,不认同或不遵从这种理念所带来的后果,理念才会在那一刻成为事实。

#对理念的执着

我现在清楚地知道,过去的自己之所以陷入无谓的争论与情绪,是因为对理念过度执着。

在以前,我更在意「事情本不应该是这样」,而忽视了现实的症结。

如今我明白:如果你真的信仰,那就去做、去实践、去证明那个「它本不应该如此」。 如果能力不足,逃也是一种选择。

否则,除了抱怨与自我消耗,毫无意义。

(完)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 https://surmon.me/article/292
0 / 0 条看法
访客身份
在下有一拙见,不知...
期待你的捷足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