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积重与偏见
与正本清源
在现实中,「无我」是无法用于直接教化的。
它要么是一种个人的事实,要么不是。总之,它永远不会是共识。
一方面,人类活在强调「自我」的社会叙事中,人人都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理解。 我们彼此赠予情绪价值、维护对方的自尊,像温柔的心理保镖般守护彼此心中的「我」。这是一种社交共谋,也是现代人赖以共存的基础。
另一方面,佛法导向的是一套几乎相反的「无我」叙事:自我不过是念头的集合、经验的累积,是不断变化流动的幻象。真正的自由来自看破对「我」的执着,而不是不断加固它。
于是,就会出现,承认自我的主体性,和无我,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命观,带来截然相反的叙事风格。
就像这个没用的小段子:
承认自我,我就得经常赞同你的观点,欣赏你的不一样,夸你好看还那么有魅力,怜惜你的悲痛经历... 总之我得像一个温柔全能的贴身保镖一样保护你的自我、自尊,保护你精神世界的那个「我」。
我也希望被你夸一句 nice people,然后在不经意间从你那里得到我想要的,得到了就得到了,其他的我并不怎么关心,情绪价值就是我的社交货币。
那如果说,你的观点就是妄念,它要么是二手的要么是无意识的,你的独特感只是你的自以为是,你只是自恋与全能自恋的区别,你的担心和焦虑也大部分都是莫须有和庸人自扰... 同时你还慕强又傲慢,还做不到对自己诚实,活得拧拧巴巴还矛盾。
应该会换来你的一句:爹味太浓快滚开。
尊重、认可,是世俗世界的润滑剂,但它无法直接用于精神修行。直接解构,在现实中又没意义,因为「开悟」只在体验上成立,而非理念的理解。 在现在巨婴遍地的社会环境下,在社交语境中谈及「无我」无异于一种「精神暴力」,除非你是禅宗或某些特殊法门的求道者。
真正有效的精神力量,只能从内部发生。 它是一种自我觉察、自我颠覆的实践,这是一个艰难又极度个人化的事,它不该也不能作为武器参与到外部世界,它只能用来「破」自己和「立」自己。它的动机也只能是来自于自己,作用于自己,而无法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社会化的参与需要自我,那就承认(妙用)。
这是个明显的分界。
我现在来看,成熟点的精神路径类似一种「双轨运行」:在社会里,承认自我、尊重他人,以共情搭建联结,或者不联结也没关系;在修行上,朝向无我,保持对内在的清醒洞察。
这倒是和菩萨道颇有几分暗合:不逃避世间,也不为世间所染。
总之,两者不对立,只是在不同的层面发挥作用。如果觉得世界上的人都太愚痴唯有自己清醒,那很可能是自己在犯蠢。
要练的,就是在这两个维度上安住:融入人间烟火,也不失内在清醒。
如果世间对你影响很大,那就适当遁世,甚至暂时逃避,没有问题。但不要情难自抑,对全世界看不顺眼,指指点点,那是毛病,正是自己要修掉的部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