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急着做些什么
先停下来,去看、听、读、问。
结构性矛盾,就是 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矛盾,不能通过谈判、妥协或技术进步来消除,只能通过持续的管理和调节来缓和,而且是以牺牲为代价。
就像羚羊与狼之间的矛盾。狼要生存,就必须捕食羚羊;羚羊要活命,就必须逃避狼的追捕。它们之间的对立不是出于某种伦理意志的恶意,而是生态系统运作的基本逻辑。羊或狼,任何一方的完全胜利都意味着系统的崩溃。 某些时候某一方总会短暂地占据优势,然后再迅速被反噬。而代价,就是总有死亡。
类似的张力贯穿了各个角落。
在弱肉强食的国际政治中,山大王永远只能有一个,这就意味着中美之间必有结构性矛盾。就像 修昔底德陷阱 的意思一样:当一个新兴大国威胁到现有主导者的地位时,对抗几乎不可避免。这并不是某个单一领导人的决策或意志决定的,而是欲望驱动的权力结构带来的系统性对抗。
那现实是怎么样的?是两国都在通过举步维艰的地缘政治管理来避免最坏后果。但代价,就是百姓的实际安危和社会的紧绷撕裂,甚至文明的倒退。
如果把这种张力缩小到日常的家庭教育里看,孩子的抚养人,事实上扮演的是孩子「社会壁垒的代理人」。这个角色一方面要保护孩子,缓冲外部世界的残酷冲击;另一方面又必须将社会规范、纪律要求施加给孩子。扶养人实际上成为了孩子的 ego (本能边界)与外部世界(文明边界)碰撞的夹心层。扶养人一半是守护者,一半是约束者;孩子是一半依赖、一半反抗。
这就是亲子关系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完全根植于成长的本质中。扶养人不可能完全站在孩子一边对抗世界,也不能完全代表世界压制孩子——TA 必须忍受这种撕裂,管理这种双重角色。而代价,就是亲子之间的摩擦、误解与漫长的和解过程。
再说俗世里的亲密关系,或者说大部分社会关系好了。人往往都在有意无意地遵循价值交换的游戏规则,都在从外界的反馈里满足自身自我的需求(价值感、自恋)。关系的基础就是自我价值的交换与共鸣——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成长意义上的、安全感、认同感、存在感... 甚至受虐感。如果一方没意愿或没能力提供价值或者就是没什么对等价值,关系就会失衡崩溃。 在不对等的关系里,关系的每一方之间就存在结构性矛盾。
甚至,哪怕是在一个人的纯内在世界中,也存在结构性矛盾。所有那些我们能听到的概念和名字:爱无能、回避型人格、习得性无助、防御模式、NPD、全能自恋... 这些多多少少不算健康的人格或心理状态,要么缺乏爱的能力,要么缺乏爱的意愿。那这样的心它会想要什么?
它既渴望自己被无条件地爱,又生活在有条件的社会联结中,甚至它自己本身就是有严苛条件的状态。 它会以友情、爱情... 以所有关系之名,不断地找妈妈找爸爸,它只会、也只能渴望通过一段段关系弥补曾经缺席或难熬的亲子依恋关系。
单独从个体来看,许多人甚至都没能意识到这种内在矛盾,而只是不断地用各种新的网络概念粉饰、逃避。放到关系中看,现实中的正常人其实没有能力驾驭、管理这种矛盾。毕竟,这等同于在要求关系的另一方是菩萨、天使,而且还得本来就是,无条件是。
其实,个体与社会之间、本能与文明之间、自由与秩序之间,甚至人类的存在欲望与生命的有限性之间… 都存在深浅不一的结构性矛盾。人既依赖社会,又被社会规训;既受益于文明,又承受其压抑;又要自由,又要安全。
既要又要,就是个体最普遍的结构性矛盾。这种张力构成了「存在」,也同时成为「无解之痛」的来源。
那,能怎么办?
我也没什么办法,我只是看到生命在宏大结构下的被动与受困,释怀了。
矛盾无法消失,只能理解它的必然性。理解「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理解「许多问题本身有问题」。理解了,能多一点情感上的接纳,多一点体谅和宽容。
不再幻想「解决一切」,甚至怀疑「解决的合理性」。尝试避免、尝试平衡,如果平衡不了,就放弃。
看清矛盾、接纳规律、管理平衡、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
也就是:面对、理解、接纳、处理、放下。
这或许就是唯一的出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