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斯是陋室,唯吾芳馨
原创

先别急着做些什么

共 1,766 字,需阅读 4 分钟2025/08/26 上午96 次阅读

这是一个崇尚行动、追求效率的时代,也是一个普遍行动焦虑(Action Anxiety)的时代。

行动焦虑就是:面对问题时,被「对结果或现象的恐惧焦虑」支配,而急于仓促行动,缺乏深思熟虑。最后导致:事情变得更复杂、更糟糕。

可以去想象网络短视频里,将蚊子或蚂蚁装入瓶中时,它们的反应。那就是行动焦虑的样子。

以 iPhone 为例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 iPhone 用一段时间就变卡顿,发热严重,电池也不耐用。于是急着清理文件、习惯性关后台、甚至考虑换新机。

但事实上,卡顿背后(杀后台、CPU 满载、电池过度消耗、发热降频)这一连串的问题,往往只是始于一个被忽略的瓶颈:内存不足。iOS 的迭代频率 + iPhone 的更新周期 + 失灵的摩尔定律,在一起决定了 iPhone 的瓶颈是内存。内存不足就杀后台,频繁杀后台就会频繁满载 CPU,经常满载就过度消耗电池,电池寿命减少又导致降频,CPU 更加发热,恶性循环就停不下来了。这就是为什么一次简单的换电池就可以打破这个循环,而不是急着去做更多。

以育儿为例

新手爸妈在网络上学习给婴儿拍嗝,新手拍得不好,手法不熟、力度不当、时机不准,孩子吐奶了。一次吐奶,孩子的睡眠和喂奶周期就被改变了,变得更加不明确和不规律,新手爸妈又害怕过度喂养,于是孩子更容易因为睡不好或吃不饱而哭闹,容易哭闹也更容易吸入低温空气产生嗝。于是,正常的孩子就这样成了「高需求」的孩子。

以投资为例

大多数散户在面对波动时,往往被短期的涨跌所左右,看着账面盈亏情绪上头,急于买入或卖出。没有了理性,自然就忽视了背后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

这种心态导致的行动,就是:频繁操作,追涨杀跌,高买低卖,为机构做嫁衣。

简言之:没有足够的了解,就会频繁行动。于是做得越多,错的越多。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样的循环?

很多系统的运行,都包含自身的内在逻辑与脆弱平衡。外行的、半懂不懂的介入,常常不是修复,而是扰动。 哪怕动机再好,缺乏足够认知的行动,都可能演变成一场笨拙的破坏。

我们太容易高估自己的理解力,也太小看系统的复杂性。 一段短视频、一篇攻略,就让我们以为掌握了全部。但那只是碎片,不是全貌;是结论,不是逻辑;是别人情境中的答案,却未必是适合自己的药。

往根本里看:现代人普遍缺乏谦逊与敬畏,总是自以为是,总是毫无根基地产生「自己又行了」的幻觉。

总的来说:碎片信息很有可能让你做得更差,而不是更好。

这在任何领域都成立,在心理学实践和个人修行中也一样。

有些人练习禅定多年,却始终难以进入真正的安定;渴望智慧,却总觉得它复杂又遥远。他们不断更换方法、参加课程、追求体验,却始终没有突破。为什么?

因为他们缺乏对典籍源头的钻研,缺乏对究竟法义的探索,缺乏对「戒定慧」次第的敬畏之心。

没有戒律,就没有定力;没有定的滋养,就不会有真正的智慧,就算把典籍倒背如流、精解释义也没用,没智慧就是没智慧。

而如果急着要定、求慧,反倒又是在强化自我的躁动... 很可能怎么做都不对。

说到底,其实是缺乏来自「苦」的铁拳 —— 还没有真的痛地站不起来,还没有彻底厌倦这出游戏,还不愿承认:原来我真的不怎么懂,原来自我还是玩得很爽。

就是如此简单,清明。

-

在更多时候,「先别急着做些什么」比「赶紧做点什么」更需要勇气,甚至可以称为智慧。

这不是无力,是蓄力。

特别在这个暴力标签化的时代,人人都更该保持心理警惕,保持网络距离。

  • 警惕对某种标签的轻易认同。
  • 警惕无形的自我暗示、催眠。
  • 警惕观念立场里的「自动选择」。

健康的生命成长,本来就不是一种固定人设,而更像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

停下来,去看、听、读、问,保持敬畏,保持谦逊,保持学习。不停地思想实验,不停地自我怀疑,才有永不停息的自我超越。

就像那些真正的投资传奇,他们总是市场波动中保持冷静,一冷静就是好几年,但是一出手,就注定不会空手而归。

(完)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 https://surmon.me/article/294
0 / 0 条看法
访客身份
在下有一拙见,不知...
期待你的捷足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