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之上,还有一种姿态,叫慈悲。
维持适当的幻觉,尊重彼此的软弱,为困境找实际的出路。
愿,众有情,离苦。

一个白人女孩要去 10 日内观了。
问我:Duḥkha 就是 suffering,对吗?
很遗憾。Happyness also Duḥkha.
枷锁,就是精神创造中的,运行模式。
有:后悔、忧虑、目光、完美、应该。
还有更多,所有印证、确认、强调自我的模式,都是枷锁。
这在世间,与出世间,都成立。
付出者对付出的贪着,就会激发收获者对索取的贪着。
这就是,道不轻传,的原因。

菩萨要面对世人,而阿罗汉要面对的,是出世的人。
阿罗汉,是征战沙场的将军。是骨架、消瘦、迅猛、有力。
这就是骨骼清奇。
空性就是打脸一切对空性的理解。
广袤之心,友善之辞,以慈悲根性奉献终生。
— 佛陀
如果一个人有百分百的边界感,起心动念中都没有侵犯边界的念头。
TA 很可能就是证悟了。
就如,弘一法师。
如理作意,就是审慎、观察、不自欺,以三法印经受一切。
在所有的精神创造中,都如理作意。就是,善护念。
出离,是极大的善法。
Buddha never created any religion.
无批判,是断分别。 无评判,是断认识。
感受阳光雨露,不是活在当下。有名字,有描述,头脑已经先于一切在工作了。
观察感受本身,才能在当下。
也就是,名色法的名法。精神活动只能被观察,无法被信任。
只要一个人还在被注意力的散乱所困,所支配。 TA 就没有得道。
什么是散乱?一切的思维、情绪,一切的精神活动,都是散乱。
感知到无认知的当下那个瞬间,就是见道的瞬间。
注意力只能被观察,不能被彻底控制,控制只会导致压抑和反噬。
这就是道。
情绪是信使,而非仇敌。
苦、集、灭、道,是在一个个瞬间发生的。
正如,苦、集、生、造,也是在生活中持续流转的。
定的一瞬间,观的一瞬间,觉悟就在发生。 生的一刹那,造的一刹那,无明就在眼前。
开悟,就不是一种持续的思维状态。 而是连续不断的,止,和观。
鲜衣,怒马,少年郎。

人,不是在经历事实,而是在经历自己的精神创造。 任何一种角度、解读、感受,都是这样的创造。
道德、暗合,就是一种创造共识,但并非真相。
没有真相。 真相就是,一切都是现象与偏见。
孔夫子很早就知道了:求仁得仁。

出离心,就是道法的初心。

亚洲大陆的另一端,已经深夜了。
一个人,一双腿,又要走多远,走多久,才能与自己在一起,与天地在一起。
六字真言,又会吹向哪里?
从人格来说,还未曾遇到任何一位及格的大陆华人。
只有遍地的巨婴,与不同病症的精神患者。
快感,来自滤镜。 滤镜,来自投射。 投射,来自匮乏。
匮乏,来自无明。
无无明,故,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觉醒之能力,是为佛。 觉醒之道路,是为法。 将自我身心投入者,是为僧。
— 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