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之殿。
#himalayas #shishapangma #tibet #nyalam
我在中途跳下了前往边境的大巴,因为遇到了一位二十出头的少年。
少年 140+ 的智商让整个下午的聊天感到了一丝丝压力,我们从政治社会聊到宗教起源,从耶稣基督聊到圣方济各。
世间法的透彻,一流的口条和用词,严谨又广泛的诗化。在这种精致面前,往日的自己更像一股模仿文化的狂野派。
得承认,自己学习到的比他得到的要多。但也确实,苍老的自我始终不比年轻的强盛。
就赤裸地站在珠峰面前,从午后的艳阳到傍晚的圆月。
来自喜马拉雅的风,不停歇地打来招呼,我们都冻坏了。
这是美好的一天,会怀念的一天。
有的人_,而有的人_。
人与人最大的共同点,是年龄与外形。
在与业对抗的过程中。
也许有一种可能:自然规律也是业的一部分。
这份规律,包含激素的旺盛程度和分泌机制。
包括天然爱吃油炸的或是清淡的,以及导致的副作用。 包括性欲望的旺盛或冷淡,以及导致的副作用。 包括更多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也许在不合适的时机,对抗的意义并不大。它更可能会长久地制造矛盾和内耗。
意思是放弃吗?不是,是允许,是心理学的操作。
也就是,融入大海前,先好好作为一滴水。
水该怎样,就允许它怎样。
但也没关系,无常才是规律,水也未必就一定得是水。
最终融入大海,就行。
林宗村。
如此务实的神州大地,它怎么可能缺乏创造。
在 MBTI 中,N/S 是受前置环境影响最大的一项。
相比于其他几项,一个人的 N/S 更难改变,很可能一生都不会变。
更具体地说,N → S 是有可能的,反过来却非常难。
如果在依赖这个工具,应该着重看待这一点。
价值投资有一条核心是:你对一个目标了解的足够多,你就有更好的决策能力,更稳定的心态,更大的盈利的可能性。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对待自己。
事无巨细、严谨认真地了解、理解、认清自身,能力、欲望、性格、执着、意志的边界和局限。
避开没必要参与的,放弃争取不到的,停止本就莫须有的情绪纠缠。
在世俗中,这是最为理智的一种活法。
向天走,向云游。
#himalayas #tibet
向山走去。
#tibet #himalayas #mounteverest
不解释,没期待,都可以。
前天看到的无人机,和一路的牦牛牧主,我想到什么。
我的家乡有大量的农田,但没有无人机,因为这些农田大多是散农,没有集中的经济力量。
那为什么拉萨可以用呢?因为拉萨的公园是公营的,它的钱来自政府,政府的钱来自哪呢?来自市场的旅游业,更来自北京主导的帮助。
就像那些以各省各市命名的道路,它的背后就是来自广袤大地上,无数像我这样的牛马一点一滴攒起来的税收和劳动。
如果它是一个国家呢?像尼泊尔和不丹那样,百姓还会和今天一样吗?曾经那些一百多万像曾经的黑奴一样被随意鞭打和买卖的藏胞今天又过着什么日子?
他们会热爱自己的噶厦吗?
这里就不会有青藏铁路,不会有无人机作业,不会有人工智能,不会有制造业,不会有经济繁荣,不会有奴性的解放,甚至不会有现代的大学,信仰都可能处于恐惧与压力的夹缝中。
这就是为什么,藏胞的爱是真诚的。
小小的一张入境准许,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政治新闻的世界,一个是务实洋溢的世界。
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不在意。
务实的心,本来就不在意。
格桑梅朵。
#galsangflower
所有关于「爱情」的幻觉,生理的、或文化的。
最终都服务于最深处的心理需求:填补自我的缺失感。
也就是,自我的恐惧、匮乏、创伤、幻想。
人类充斥着这样的集体幻觉。爱情只是那个自我造作的最佳载体。
永无宁日。
杀盗淫妄酒,最基本的五戒中。
淫,重点是邪,也就是意动。 邪淫,是充分调动六根五蕴的过程,对业的重复和强调最强烈。所以戒荤腥是必要的,起码对大部分人的体质来说都是必要的。
盗,是不予取。 用盗版软件、破解软件、绿色版软件、蹦 WiFi 都是不予取。当开始不愿再因为这些小便宜或者方便而破坏精神秩序,一种「高贵」就产生了。
妄,是非正语。 填假信息、讽刺揶揄、阴阳怪气、夸大、奉承迎合、习惯性反驳、八卦探测、没话找话的废话、随口的承诺约定...甚至开玩笑,都是非正语。
一个人如果遵守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的戒律,基本就会是无话可说。
圣默然。
可是,心还是想攀缘。怎么办?
- 只是知道,使用觉性。不去评判,没有「我怎么又攀缘了,真差」的声音。
- 转移注意力。也就是专注所缘,呼吸、阿弥陀佛、慈悲观都行。
- 理智的审视。审视攀缘的后果,审视「后果就是苦」这个事实。
- 内观,四念住,观。观五蕴的流动生灭,观无我的事实。
1 是正念,3 是正思维。
2 和 4 是技术实践,也就是「止」和「观」,meditation 和 vipassana。
八正道,最简单的路,最有用的路,涅槃的路。
高山上的世界杯。
#tibet #himalayas
我真诚地祝福了旅途遇到的所有人。
也果断地离开了它们每一个人。
世间的无聊。 是快乐也无聊,不快乐也无聊。
多巴胺,性,味蕾,景致,颅内高潮,放松与紧张,满意与失望,共鸣与分歧,赞同与批判,都无聊。
慎独。 独,是先摒弃外缘。 慎,是在没有外缘的情况下,内在精神也不要攀缘和放纵。
慢慢地,寂静自然就产生了。 甚至都不需要多么刻苦的定力练习。
只要人格够完整,只要在靠近君子这个概念,就已经颇有收益了。
无常,万岁。
ཕོ་བྲང་པོ་ཏ་ལ་
#potalaka
历史上有很多「安慰剂效应」的心理实验,结论是:相信是具有力量的,即便药物没用,「相信药物有用」也可以有治疗效果。也就是身心会有互相交互作用。
这其实像极了《周处除三害》里的陈桂林,只要他自己认为自己被疗愈了,一个「疗愈」就发生了。
这种模式下,「相信」就是最核心的条件,这份「信」有几分坚定,就导致了有几分的疗效。
后来陈桂林还是把尊者杀了,因为「信」崩塌了,「疗愈」也就崩塌了,这无异于一次信仰崩塌。
无条件的信,往往包含事实上的欺骗,或者迎合了心灵的脆弱。
它的核心是:放弃理性,在要信的那个点上,绝对地放弃理性,无条件无理由地相信,没有质疑和辩驳。即便有,它也有另一种自洽的解释,解释的终点还是放弃理性。
净土就是这样运作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它一定不会是佛陀的教法。
它有用,但不是。
没烦恼有两种。
一种是智慧增加了。定力增加了,实践更强了,体悟更深了。
一种是外缘减少了。环境清净了,干扰减弱了,粘着消失了。
第二种容易成为假象,也可以是一颗种子。
攀缘,都是为了满足五蕴。
喜欢五蕴,就是喜欢苦。
喜欢苦,就不会想逃离苦。
这种喜欢,并非理智的赞同或认可,而是「乐受」,快乐的感受。 即便那个感受会转化为苦受,但还是愿意为了短暂的乐受而去行动。
所以,攀缘没有胜利。
无论预期有没有达到,攀缘与结果的关系,就构成了轮回。
还在轮回里,就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