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货的真的猛,125cc 小踏板硬是开出了法拉利的澎湃感。
1983 年,乔布斯。
短期的孤独,胜过长期的精神污染。
那孤独是什么?
孤独是一个短暂不适期的情绪状态,适应了就消失了。 孤独不是一种客观事实。
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比如一件事你是做不到的,因为你的性格、脾气、认知、情绪能力... 不允许你做到,而你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和实际行动能快速改变这些条件,我会把这些统称为「没有能力」。
一、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把「没有能力」与「不可能」划等号,并抵触这种「不可能」。其实这会导致更难成长;承认它,反倒会轻松一些,积极的改变会更容易发生。因为「承认」这个行为,意味着那一刻对自己坦诚了、接纳了,可以去为自己负责了,设立原则或者打破原则去改变都可以,起码不会拧巴,不会凭空制造内耗,不会走冤枉路。
二、许多人在不想去做某件事时,可能会说「我不喜欢」、「我瞧不上」... 总之一定有自洽的理由。但要意识到,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所以我拒绝了那件事」,而是「我被某种 “不喜欢” 的惯性绑架了,导致了我失去了做那件事的可能性」,这完全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一种诠释。
如果你追求成长,或可能性,或生命的丰富和精彩,不断地自我颠覆一定是百分百必要的,否则很大概率会被限制在某个范畴中(可能是财富、健康、社会阶级、知识认知、精神秩序)。
活在世间里,每个人都该深入地与那个「我」对话。
停止抱怨。
停止抱怨的意思是,停止强调自己的精神牢笼。 最重要的是,停止自我暗示,停止执着的加深。
“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从小就这样” “我命不好” “我就是典型的 I 人”
都需要停止。
谁向你诉苦,谁就对你没有保护欲。
去影响,而非教育。
影响就是教育。
如果你发现,自己不喜欢自己的父母。
很可能是,他们也并不「喜欢」你,从一开始就是。
化作孤独青鸟飞过那蔚蓝。
人们看梵高的画会流泪,是因为触到了梵高的内心和情感,哪怕许多作品在技术上并不完美。
这就是 AIGC 的问题:它永远无法制造情绪。
人类不需要「画的真实」人类要的是「真实地画」。
人类的感受就是建立在自己的联想之上的,而这种联想永远不会投注在 0 和 1 组成的统计公式上。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 AIGC 永远无法满足人类最核心的那个感受需要,它没有代替生命创造的能力。
第二点,是结构性分配问题,类似于共产主义永远无法实现的问题。
文案可以让机器写,代码可以让算法生成,但最终生成的代码还是要服务于人类的,文案是要给人看的,程序是要运行起来给人用的,如果写代码的、写文案的都失业了,就意味着他们没有消费能力了,那么文案、代码也就不需要写了。
这就注定了,只有一定比例平衡的社会资源分配才能让 AI 的应用发挥适当的价值。只要稍微过度一点,市场就会表现的很明显。
所以,在社会结构没有调整之前,AI 代替的越多,价值链自毁越严重。
第三点,是自限性问题。有点类似于人类可以制造机器,反过来却绝无可能。
#AI
十年前的一个下午,在小寨的嘉汇汉唐书城,我第一次读到《阿弥陀佛么么哒》。
里面的第一篇故事,致使当时的我几度哽咽(甚至泪如雨下),以及还有一张专辑「一个孩子的心愿」,循环了很久(当然歌手也都是我喜欢的人)。
十年过去了,一点都没有忘记你,甚至早就融入了生命,越阳。在当下这个时代,你的名字简直就是「爱」的烙印。
如果在熊市中无法盈利,说明你不了解自己的恐惧; 如果在牛市中依然无法盈利,说明你不理解自己的贪婪。
如果这两种都做不到盈利,那就不是市场的问题, 而是你始终站在了情绪的一边。
这时候应该学习的,不是追随趋势,而是:逆向投资。
逆风者唯一要做的:尽可能谨慎、熟练地接住下跌的刀子。
这就是传奇们不断在重新诠释的:接飞刀的艺术。
资本市场里的每一篇通稿、每一条媒体回应、每一个分析机构的评级变动,都暗藏着资金的博弈、政治的对抗、权力的角斗。
只有对抗吗?其实在对抗之下,更多是默契的暗合。
就像太平洋下埋了一根永远都能打通的红色电话线。但彼此都不会主动拨出那通电话。
散户就是百姓,被操控和利用是他们的使命。
摆脱重度原生家庭创伤的最好方法:精神自杀。
不再复盘、不再期待、不再辩论、不再争吵、不再解释、不再联络、不再诚实、不再取悦、不再负罪、不再自责、不再恐惧、不再心软、不再共情、不再怜悯。
最重要的是:不再尊重。不,再,尊,重。
在有问题的关系中,尊重只会是权力与屈辱的另一个名字。
应允许自己世俗,允许自己生气、发怒、挑剔、怀疑、否定、憎恨、傲慢、轻蔑、反击,甚至物理施暴,允许自己打破一切旧有的精神枷锁,无论它是否合于道德或教条,忘掉一切的「应该」。
在有问题的关系中,教条与道德是失效的,他们唯一的作用是被用来绑架与勒索。
所有的业都有起点和归处,勇敢承认自己首先是业的链条,是业的背负者和中继者,而不是业的终结者。
该还回去的就不要吝啬。
从冰点建立全新的精神秩序,投注一切的注意力在自身。而后,要走向无我或是崭新的自我,都可以,都有可能。
但,要先勇敢地精神自杀。在精神中彻底粉碎加害者与受害者、粉碎权威、粉碎投射、粉碎依附与期待的幻觉。
这是唯一的路,没有同伴的路。
出世间之前的必经之路。
许多人似乎一生都没明白:自私不能带来自利。
自私是最拙劣的自利,是最低效的欲望管理。
极度收敛的放肆。
这个事情有多难? 难到我们甚至无法有效劝阻他人不要打死一只蚊子。
轻则阴阳,重则网暴。 确实非常残酷,但还是要去做,踏实、认真、耐心地一点点做。
GPT 今天说出的最温暖的话:去成为别人的幸运,而非灾难。
设计师普遍觉得 Figma 不值这个价(作为多年用户的我也是觉得不值得)。 但程序员世界里理解的 CloudFlare 却:截,然,相,反。
原因有很多,非常综合与复杂。 甚至市场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用来证明这种个人情感是不准确的。
但是,长期来看均值总会回归。
我很笃定,CloudFlare 这家公司不仅成功,而且未来还会持续地成功。因为它真的完全地做到了段永平强调的:本分(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务实 + 创新精神(中文世界经常称之为赛博菩萨)。这在今天日益泡沫化、投机化的世界里,就像是文明世界遗留的一颗明珠,默默无闻又耀眼夺目。
网络社媒是一个大型的模型训练场,每个人的训练数据,都是高选择、高情绪、高碎片的信息素材。为了获得反馈(情绪反馈或参与感),每个参与者都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热点」、「人设」、「观点」的过拟合。
而这不加收敛的走向,一定带来:强化自我表达、强化立场、强化标签。表现出来就是:对立、攻击、网络暴力。
简单地说:无节制地放纵在网络世界,人必然会异化、崩溃、极端、愚昧。戾气就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节制就是理智。
节制注意力的过度分散,节制思考力的无端浪费。
节制就是:少参与 > 少说 > 少看。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有两扇门。一扇门通往爱与自由,另一扇门通往「解说什么是爱与自由」的演讲大厅。
大部分人只愿进入第二扇门听听演说,不愿进入第一扇门直接体验。
有一句话叫:成为了父母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恩情。 更多事实是:成为了父母才知道父母并不爱自己。
文化烙印与道德裹挟,生生不息。
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筛选系统,必然对一位世俗化的人有世俗化的能力要求,也有对世俗化的容忍。
世俗永远不会真的去强调无我利他,世俗强调的、世俗需要的是:手段、欲望、胆量、强硬、果决、有效、情绪价值。
这就是世俗化的系统一定产生的结果,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博弈、合作的结果。
所以,坐在领袖位置的人,也许可以说明 TA 很有手段,或是足够杀伐果断,或是很会自我包装,或单纯是运气好。
但永远不会是因为这个人足够慈爱、理智、博大、愿意忍受、可以退让。这些品质才是领袖需要的,是人真的需要的。
但,一个不爱说话的人,赢不了爱说假话的人,起码世俗是这样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