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对于「生命是苦的」要么不认同,要么「灵活认同」。认不认同主要看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一个什么社会阶级,条件。
人们怕死,怕痛,人们需要一个叫天堂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叫无我的生命观去瓦解恐惧。
对多数人言,涅槃,听起来不是浪漫,而是恐怖,是反人性的。
所以宗教永远有市场,永远不纯粹,永远掺杂下流。
千江有水千江月。
#suzhou
更深的确认:
- 修行和宗教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
- 修行是极其小众,个人化的事。
- 广泛修行是反现实的,不可能,也没意义。
- 学佛就是与佛陀为友,甚至学他的老师,学到无我。
- 一堆迷信的方便法在今天,副作用大于作用。
- 多数人需要迷信、崇拜、慰籍,而非真理与解脱。
- 多数人不会成功(彻悟,但也不至于失败。
- 渴求真理的人,不用催,会自己探究源头。
- 可以从宗教徒学习,但不需要辩论,没有意义,宗教本身包含立场。
早上,梦到师父。
蓝灰色的僧袍,麦黄色的斗笠帽,还是像山一样的安全感,和威严。
在山里,要外出,师父说:你戴那个藤蔓(做的帽子)。
窥视「我」的人,转眼,转眼,立地成佛。
末法之际,有人出发,有人回家。
这山,也无需再爬,削平了事。
只有欲,只能观其徼。
如果在一段沟通中,经常需要对方使用比喻,那很可能对方是在「向下兼容」。
如果你皈依的是某个上师、某种符号、或某类形式,甚至你只是觉得僧袍很酷,或很符合你对空想浪漫的期待... 那么我想,佛并不需要你的皈依。
...
宣说者并不必要是一位绝对开悟的圣者,但必须是一个真诚的、在路上的人。
「总有一些人,会带人渡过,那条无法到达也无法回头的河流。哪怕他们到不了彼岸,他们也离开了此岸。」
博主安森垚制作了一个还算不错的,佛教科普视频。 https://v.douyin.com/0nPr2w2rMeo/
有的人很久,都不明白为什么,禅定是那样的难以进入,智慧是那样的复杂和遥远。
因为,缺乏对典籍的翻阅,缺乏对究竟的探索,缺乏对「戒定慧」的认识,和敬畏。
说到底,其实是缺乏来自「苦」的铁拳。
就是如此简单,清明。
修,是独行者的路。
没有分享、辩论、灵性交友。 没有捧场,没有点赞,没有攀缘,只有实践。
庙堂上下,多少人是把诚投注给了欲望,把信仰依止于符号,把形式聊表成精神自慰,或把内涵娱乐成思辨填空。
到底哪些,哪类,在让通达无我拉近一分一毫。
说到底,出离不够。 一边造作苦,一边浪费苦。
佛陀未曾经历这些吗?我想,佛陀也有,但佛陀真诚。真诚在拷问的第一个瞬间就截断了所有的自欺。
这也许就是「末」的含义之一吧。
真正的教导不是给你答案,而是摧毁你的所有问题。
给「精神物质主义」一个新的诠释:
现代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本来强调的开放、多元、自由,在事实上滑向了「有趣、受欢迎、新奇、不同」的彰显个人 ego 的表层符号,文化似乎总是像这样不可避免地走向消费主义。
于是就变成了,人人以为是在追求个性与实现自我,甚至「高维链接」,事实上是被流行、欲望、市场逻辑塑造和奴役。
这与真正的内在解放背道而驰。
整个静安最美的就是这个路牌。
不然为什么一次一次地拍你。
「先别急着做些什么」比「赶紧做点什么」更需要勇气。
身心灵为什么没用?
因为身心灵不会要求你守戒,身心灵不导向无我。甚至老板还想把 TA 自己变成你内在的神,才好继续赚钱。一个那么大的 ego 怎么可能教会你 anatta。
于是,冥想与内观,从心癌特效药变成了情绪抗生素。
它怎么可能有用。
诊断能力、病症认同、自愿服药,三个条件都成立,病才能治好。
显然最后一个条件是根本性因素。
「根器优劣决定众生走向解脱还是轮回。」
这也许是在说:绝大部分的外力都是无用功。
这是一个统计事实,没有悲观也没有乐观。
但却充满力量。
充满务实与责任的力量。 充满理想与关怀的力量。
这大概是「慈悲」的最好诠释。
不要做「不会,或者不完全会」的事情。
iOS 的迭代频率 + iPhone 的更新周期 + 失灵的摩尔定律,在一起决定了 iPhone 的瓶颈是内存,内存不足就杀后台,频繁杀后台就会频繁满载 CPU,经常满载就过度消耗电池,电池寿命减少又导致降频,CPU 更加发热,恶性循环就停不下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换电池可以解决问题。
新手爸妈在网络上学习拍嗝,新手拍得不好,孩子吐奶了,孩子的睡眠和喂奶周期就被改变了,变得更加不明确和不规律,新手爸妈又害怕过度喂养,于是孩子更容易因为睡不好或吃不饱而哭闹,容易哭闹也更容易吸入低温空气产生嗝,于是,正常的孩子就这样成了「高需求」的孩子。
为什么?
因为人们总在做自己无法完全考虑和了解的事,总是「先做点什么」,总是缺乏谦逊与敬畏,总是自以为是。
所以,碎片信息很有可能让你做得更差,而不是更好。
这在任何领域都成立,在心理学实践和个人修行也成立。
参与了纠缠,搅和了业力,是因为自己先攀缘了。
即便那只是一个略带猥琐的眼神交流。 或者是收到某种观点反馈的心理波动。 就像是, 在心里先杀死了蚊子, 又去懊恼自己动了杀心。
攀缘了,心动了,就等同于破戒了,从一开始就坏了。
确实,有些东西开始发光了。
浪漫云下山,谧静江南岸。
一到紧要关头,月亮就弯,思念就圆。
所谓认知,最重要的体现:理解与表达。
理解,最重要的体现是:能理解完整的语义链。这必然伴随逻辑关系的梳理、概念节点的建立、已知经验的检验,否则就称不上理解。这也是「思考」这个词的含义。
另一种不需要思考的方式,就是依赖关键词触发或者特征触发。这种方式更像是不断检索词库的条件反射,它并不倾向于计算,而是寻找熟悉的、情绪强度高的特征信号。然后更快地给出回应。标签化、散乱、宣泄,就是这种方式的明显表现。
人性中天然有这样的情绪效率需要。社媒算法有这样的流量需要。
于是,不谋而合。
所以「喷子很多」并不是一种偶然。流量越大,它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