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难通过思维的自我审视,主动发现问题。
这来自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合适的时机,适当地参与外缘的接触,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
其实是,有了外部环境的对照,才能发现那些潜藏的,非常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不同。
比如,对待禅修的态度。
能反映自我负责的意愿,反映意志力,反映信心,反映不经修饰的现实。
而这些东西是无法通过独处客观认识的。
人们对佛陀的理解,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是如何接近他的。
破落的乡镇,简陋的房屋,荒凉的土地。
也许在诉说那个神殿之下的,泥泞、挣扎、内耗、绝望、无助、阻力、无奈。
利用偶像崇拜,或精神崇拜,去去除自我。 是一件危险的事。
更可能的走向是,自我变得隐晦又膨胀。
没有哪种方式能轻易穿越迷雾,没有哪条路线能轻易通往灵魂深处。
停下来,才能。
当我要去寺庙,并非寺庙先存在,而是「我」在意识中创造出了寺庙、对寺庙的需要、需要寺庙的我,于是这三个东西媾和在一起,成就了识的变现,业的实现。
那个「想」发生的瞬间,一切就已经被创造出来了,一切都在于那一个瞬间。无论去没去,背后对精神和物质现象的强调认同就已经发生了,需要被制造了,主体被制造了,执着被制造了,一个妄想开始产生影响了。
有多少个这样的瞬间连接在一起,构成了所谓的「现实」。
名色法的交和颠倒,这就是最大的幻象。
轻易地赞叹法,又不经意回到了逻辑的精密,又变成了智识的幻觉。
那种如梦初醒的感受已经不在了,受识蕴强,业习顽固,知幻并不能即离,但可以指点方向。
缺少什么,已经非常清楚。
冥想,总是在专注所缘。
当专注成为一种习惯,开始能发现自己没有在专注所愿,正念就发生了。
正念,就成了「知道自己没有在专注」。
在世间法中游荡的终点。
无非是,一场空。
精于观察、判断、操控。 熟于人性、心理、活动。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这就是另一个可悲的真相,无意义之苦。
智慧之眼,慈悲之眼。
#nepal #buddhaseyes

最近,重新理解了「大道至简」。
就是,回到呼吸。
再无其他。
五蕴,六感,十八界。物理上是无法切断的。
但认同可以切断。
归根结底,是认不认那个「我」的问题。
任何对念头的认同,都是业、苦的来源。
包括情绪、思考、进步、疗愈、成长、更好的自己、活出自我、主体性... 甚至语言本身,都是对自我的认同。
这种认同,渗透在任何一个不经意的瞬间。
禅修,就是用刻意的力量,增加那个没有认同的间隙。
把它从 0% 活到 100%。
恒河平原北岸,公路平坦了许多,明显感觉到经济更加发达,人文质朴了一个巨量级。
观光客大多是一日游,大多数在遗迹打完卡就走了。
我倒是更在意,20 公里开外的迦毗罗卫,那才是承载鲜活生命奋斗史的圣地。
净饭王、牧儿、罗睺罗...

好、坏,是二元对立下的人造概念。
它既来自生理认识本能,也来自社会与文化的精心钩织。目的是什么,是存续,长久地存续,为了秩序,为了合作。
真,不是概念,是存在的状态。
它一定超越一切,包括最为浅薄的道德秩序。
自然规律,不会偏爱好与坏,那是人道。
真道,才与自然吻合。
活在真道的人,就是真人,是成就者。
现在遇到学中文的白人,直接就甩出韦氏拼音。
简单粗暴,高效省事。

慈悲是无我的结果。
换句话说,慈悲,是开悟者的专利。是存在论属性,不是具体的行为。
慈悲不是学习来的。
修行,无论开始多久,无论以何入道,更应该学会「划清界限」,这才是不被强调的实际。
对于中国人,就该从清晰的边界感开始。
Namo tassa.
#nepal #dhampus

观察与 Judge 的区别是,Judge 是在以「我见」观察他人。
Judge 的结论可能没问题,但态度是有害的,它是一种强调自我、强化自我的行为。
要看到「一个 Judge 又发生了」,就成了觉察。
真道场就产生了。
纠结,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不是思辨、选择、经验的窗口,不是学习如何选择的窗口。
而是,觉察,选择的背后,背后的动机,动机的虚妄,的窗口。
如果面临选择,可以把人逼疯,疯掉的尽头就是答案。
就是,狂心顿歇。
边界感,就是对业、因果的判断预知能力,的一种表现。
一決,一切,了。

利他,是人天善法,是让自我活得好一点的规律。
利他,和慈悲没有关系,慈悲只和我执有关系。
因为现在,有太多对利他的鼓吹,和自我欺骗。
绝大部分不包含精准指导的网络宣传,都会让无明更无明。看似在传法,其实就是扯淡,或者赚钱。
这些是会强化自我的,从一种相到另一种相,有弊无益。
我非常鼓励,暂时没有出离可能的人,做一个彻头彻尾的俗人。
不要拿所谓的修行,去制造更多矛盾。
一个人认知他人的边界,恰恰是 TA 认知自己的边界。
他人对自己的理解,不会超过他人认知自己的程度。
认知的阶级,客观存在。
这也是爱的根基。
深知一个人内在的战争,内在的被动无力,内在的脆弱和自保,内在的欺骗与蒙蔽。
才有可能,推己及人,产生广博的爱。
但也只是可能,甚至只是逻辑上的可能。
因为它来自理性,理性是反感受的。
感受的转变要如何发生,还是要,走向无我。
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自身。
边界、距离、自觉、向内求。
这是唯一、基本、不会动摇的真谛。
不用有一分一毫的,改造、纠正外界的动机。
一切对外界的力,都是多余的。
@jyunamaste
离开熟悉的一切,去荒漠里,成为罗盘。
#nepal

नमस्ते
#népal #kathman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