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幻觉
人人并非生来平等,人生来只是具有争取平等的可能性。
如果你皈依的是某个上师、某种符号、或某类形式,甚至你只是觉得僧袍很酷,或很符合你对空想浪漫的期待... 那么我想,佛并不需要你的皈依。
去年的某一天,在曼谷与一位华人交谈,我说自己不是宗教徒,而是佛弟子。她回应:“这个区分,一下子就把规格拉升起来了。”
当然,这只是个没什么卵用的 identify,是以前的自己留下的思维遗产,更谈不上什么规格。
但,为什么有这个区分?
进入宗教,就是进入是一个「框」。一个融合了本土文化、神灵崇拜、艺术形式、宗派观点的框。focus 在宗教上,很容易走向学者的道路,中国这样的人非常多,我也曾是其中一员。
但佛陀是教人解脱的老师。解脱,是一门内在实践的科学,是精密的思辨与严格的实践。
可这就够了吗?对某些人来说还不够,比如对我来说。
佛陀也有自己的老师,是生命悲苦的体会、痛过的心、流过的泪,是愤怒挣扎的撕裂,是对意义的求而不得与迷惘,是时间与经历、探索与试错,是以一人与万人敌的决心与勇气,是一切条件汇聚成的对解脱之路的追寻,以及最终解脱的发生。
这些才是解脱的老师,学不来的老师。
不妨碍很多人在宗教环境中悟道,或者天生就悟道。但悟道的因,往往在进入寺院之前就已经种下。
这不时让我想起《悉达多》里的悉达多 —— 他走出一切教义,却在世俗与河流中听见了真理。
说宗教,人们马上想到「迷信」。
什么是迷信?就是,不假思索的相信。
根据 Kesamutti Sutta ,佛陀住世时说过十事勿著:
佛陀说:
当你们自己亲见:这些法是不善的、可责的,智者所批评的;这些法一旦被实行,会导致伤害与苦 —— 那就应当舍弃。
而当你们亲见:这些法是善的、无可责的,智者所赞叹的;这些法一旦被实行,会导致利益与安乐——那就应当受持。
这就是佛陀所表的核心精神:不依盲信,而依见地;不依权威,而依自证。
可放眼现实,有多少人只是因为理性脆弱、文化惯性,或只是因为失眠多梦,就轻易走向了迷信?
事实是,遍地如是。
佛法不是宗教,更没有无根之信的门槛,但宗教有。
从某种程度来说,也许这层宗教外衣,反倒成了佛法不能广泛甘润人间的枷锁。
从婆罗门教到古印度六大派,从悉达多出生到佛陀涅槃,从阿育王传法至东南亚的流变,从几次大结集与分裂,再到达摩东渡、玄奘西行…… 时光一路走到今天,我也有了更深的,属于自己的确认:
修行与宗教,是不相干的两件事。
宗教是社会性的。宗教包含文化、艺术、宗派观点、立场,宗教需要仪式、组织、信条来维系群体,包含迷信,和广泛的形式主义。
修行是个人性的。修行只需要心智和方法,内在实践和亲身体证是唯一的信仰归属。 也就是:永远以第一性的事实为依据。 我相信佛陀也是这样的观点。
修行是极其小众、高度个人化的事。
修行是向内求索、近乎严苛的自我实践。它本质上是「去自我」的工作,而大多数人的本能是「保自我」、「强自我」。
所以。不该也不能,期盼在这样的路上找到队友。无论出于理念,还是现实考量。
广泛修行,人人成佛,不可能,也没意义。
从心智、能力、追求的维度而言,社会结构总是遵从正态分布,追求真理的永远是少数。
就像科学革命前,真正思考宇宙的人只有极少数,修行同样是一条孤独的小径。
不该与规律对抗,不该不切实际。 不该异想天开,不该自我感动。
大乘菩萨,是完美的理想形象,但事实是另外一回事。
修行,就是与佛陀为友,学到无我。
学佛陀的方法,而不是把佛陀当偶像膜拜。
甚至可以追溯佛陀的老师、佛陀所在的沙门传统,佛陀所处的环境、人文、社会结构,佛陀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去感受那条「通达无我」的路径。
迷信的「方便法」,副作用大于作用。
时代变了,信息熵更高了,噪音更响了,感官阈值更高了。迷信带来精神慰藉与秩序,同时也在更多地放大依赖和愚昧。
就像互联网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效率,但其实也让现代人的精神无与伦比地糟糕。
变了就是变了,下流更多了,环境更差了,照本宣科更可能害人害己。
多数人需要的是迷信、崇拜、慰藉,而非真理与解脱。
大多数人要的只是安慰和归属感,没有正经宗教就造邪教,没有神也要编个神。
真理和解脱,只有极少数人会愿意付出代价去追寻。
这是规律。所以,宗教不可能纯粹,事实不允许。
多数人不会彻底成功(彻悟),但也不至于失败。
有一分钱就花一分钱,领悟多少就受益多少。
没有彻悟,也依旧能在某种框架里过得更稳当,这种「足够」也没问题。
比如,五戒就已经可以让一个普通人的心,得到很大收敛与秩序稳定。
渴求真理的人,不用 push,会自己探究源头。
真正对真理或解脱有渴望的人,不需要外力推动,他们会自己回到经典、回到源头。这种自燃的力量,不可替代,也无法凭空创造。
向宗教学习,但不辩论。
方法是方法,方向是方向,观点是观点。
向宗教学习方法和方向,在实践中建立自己的观点。 不用去辩论,事实写在历史中,而不是神话故事的空谈里。
当然事实上,佛陀的教法已经完完全全足够了。
任何人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在网络找到来自几千年前佛陀亲口所说的典籍。
但如果有需要,借助宗教没有任何问题,借助其他教派、灵性大师也可以,只要 TA 的法切实有用,不违佛所教化,它是观腹部还是观幻想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
只要通达无我,就是正道。
我时常自我怀疑:是否修偏了?是否上了头?是否无意中也站进了对立的一端?
而往往怀疑还未结束,现实就一拳又一拳重重袭来。
古中国与古印度不同,佛陀在世与不在世不同,北传与上座部不同,中国与他国不同,战争年代与改革开放之后不同,古代人与现代人不同...
不一样的太多,也早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现实教育。理念写在纸上,事实刻在心底。
想起佛陀涅槃前所说的最后一段话:「向自己皈依,做自己的灯火。」
修行,是独行者的路。
没有分享、辩论、灵性交友。
没有捧场,没有点赞,没有攀缘,只有实践。
庙堂上下,多少人是把诚投注给了欲望,把信仰依止于符号,把形式聊表成精神自慰,或把内涵娱乐成思辨填空。
到底哪些,哪类,在让「通达无我」拉近一分一毫。
说到底,出离不够。一边造作苦,一边浪费苦。
佛陀未曾经历这些吗?我想,佛陀也有,但佛陀真诚。真诚在拷问的第一个瞬间就截断了所有的自欺。
这也许就是「末」的含义之一吧。
上面这些字,又有多少自相矛盾?我不迷信佛陀,为什么拿佛陀的「无我」当做标准答案。我又并没有进入「无我」的状态,又凭什么在此向他人宣说?
也许,我也接受了:宣说者并不必要是一位绝对开悟的圣者,但必须是一个真诚的、在路上的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