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即安
第一束光洒在天台,微风来。
文化有惯性,人就活在惯性中,如果不去主动审视它,就会成为它「积重难返」的养料。但执着于它,又是在和自然规律过不去,除了平添内耗也没什么卵用。
那倒不如,顺应它、利用它、改造它。
原文: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出自唐代「元稹」的 《遣悲怀三首·其二》 。意思是:我明白世间人人都要面对生离死别,但咱们同甘共苦的夫妻在这一刻离别,我只觉得更加哀痛。
作者就是在抒发自己思念哀伤的情感,没有任何经验总结。
原文:蝮蛇口中草,蝎子尾后针。两般犹未毒,最毒负心人。
出自明代「冯梦龙」的白话短篇小说 《醒世恒言》 第 25 卷。原文意思是:最毒的是忘恩负义、辜负别人真情实意的人,他们的心肠比毒蛇和蝎子还要狠毒。
原意只是形容人的情绪现象,没有性别标签。
原文来自 《周易·系辞》 ,相关部分:
主要是在强调自然规律,而非价值判断。
原意强调的是自然的关系和秩序,差异与和谐(天地的不同,乾坤的不同,男女的不同),而非是包含价值判断的批判。 目的是顺应(周易视角下的)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控制某种性别去维护社会秩序。
现代对「尊卑」的释义更多是对周易哲学的庸俗化转述。
原文: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来自明朝「陈继儒」的 《安得长者言》 ,类似于一本家训,原作者还写出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之类的文字。
这句话确实包含特定时期的性别歧视,虽然用的类似互文修饰的手法,但前后语境中「德」的定义并不一样:
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青楼文化盛行,当时对女性「才」的定义很可能不是「让人长见识、实现抱负的知识」,更可能是「取悦男性的艺术技能」。如果这种背景成立,那这句话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就是在「妓女」与「妇女」划一条明确的界限。
不管它怎样,现代普世价值下,它应该重新演绎出:「德」就是人格品质,「德」比「才」重要,人格品质比专业能力重要,在男女身上都成立。
原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句谚语找不到可确定的原文出处,几种最常见的可能性都不太站得住脚,不是强行释义,就是人为导向。那对它的理解就取决于个人化的选择。
我比较倾向于:「人不为己」的「为」是二声,也就是 wéi,意思是:成为、作为、践行。那意思就是:自我完善、自我成就,才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天诛地灭 = 无法立足)。
而更多人选择(wèi)可能是因为:人都有利己的原始动机,人希望为自己的动机找到自洽的解释。以及,汉语有文化断层,常人更喜欢这样字数少、情绪饱的叙事。
原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来自「孔子」的 《论语》 第十七章,刚好上个月我还在碑林博物馆看到原刻文。这句话争议最大,但我认为没什么大问题。
所以原意更像是对既有现象的总结,而不是价值评判。它的意思更接近于:不成熟的女性和品质差的男性都很难相处,亲近了会蹬鼻子上脸,疏远了就要黑你。
原文: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民间谚语,原始出处找不到,但与讹传的意思天壤之别。
原文: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
在网络找到的谚语出处:从前一个小山村经常有狼出没,叼走了村民们的许多家禽,大家十分气愤,便组织起来,翻山越岭,寻找狡猾的狼,他们不知跑了多少山路,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草鞋,最后终于找到了狼穴,捕到了狼。「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便由此流传开来。
在一些方言(如关中方言)中,孩(hai)与鞋(hai)同音,所以是一种音讹演变。
原文: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也是一个民间谚语,出处找不到,也是一个音讹演变。
裨将,就是副将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这个词在人群中不如「皮匠」简单常见,所以被讹传。
但两个不同的词在语义上差别会很大:
原文:无尖不商。
古代米商,在量米时会多舀一勺使斗中米粮堆出尖头,以示让利与诚信。随后这个行为逐渐演变为商业道德典范。
「尖」到「奸」,是一种后续的音讹演变。
古代的文化,很多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和当时的经济、政治、教育、科技都有密切关系,甚至和地理也有很大关系。
比如,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就不是某个人决定的,也并非古代男性故意贬低女性(一种来自主观的恶意)。中央集权也并不是秦始皇的意志被量子遗传了,而是这块土地天然有这样的条件优势,造就了这样的历史。
如果只拿历史现象就可以做出轻率的标签结论,那恐怕佛陀都得被打上「性别歧视」的标签,毕竟佛陀的(女性)家人要出家的时候,佛陀再三拒绝,最后也还是树立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 八敬法 )才接纳僧尼,这简直都没把女性当人看。
那实际呢?实际情况是,婆罗门下等级严苛分明的古印度,男尊女卑本来就是文化底色,女性的弱势也是社会事实,甚至许多学说直接否定女性能独立修行得解脱。当时接受比丘尼这种史无前例的事情,就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容忍度,包括未开化的百姓的容忍度、僧团成员的容忍度,还要考虑女性的人身安全。 如果不在表面上「妥协」以争取空间,还有其他办法吗?那它到底还要不要往前多走一步?那些同样需要精神之道的女性又该怎么办?谁能给她们一张门票?
诸如此类。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错误。
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正确,尊重、理解、改造,就可以了。
就像是对「八敬法」的态度,无论你是撕毁它,还是出于尊重和理解去主动践行它,都绝对称不上是「错误」。 佛陀要是在现代,搞不好做得比你还狠。
孔子,也是一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