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秘密
thread13 minutes ago
我是从什么契机开始 吃素 的。
五年前左右的某一天,我在上海第一次杀鱼,鱼儿活蹦乱跳,怎么都拿捏不住,拿刀背用力地砸也不行。生命力顽强的鱼儿,又从案板跳到地上,张开着嘴巴和眼睛,鳃一鼓一鼓,就像刚出生的小奶狗吮吸母乳一样。最后,鱼儿是被我在地板上摔死的,眼睛睁的大大的,鳃帮有少部分的血渗出...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杀生,与其说是「烹饪」,不如说是「虐杀」。
提起这个,因为从没忘记过,那次杀鱼的整个心理过程就像是在犯罪,内心充斥更多的不是像屠夫那样的征服、支配、漠视,而是恐惧、怜悯、矛盾、嗔怒,每一次摔打鱼儿,都有股极大的撕扯感,又想让鱼儿赶快死又觉得自己非常残忍,就像是许多杀人犯杀了人之后往往都想自杀一样。
从那以后就开始吃素了吗?并没有,但是那天发誓今后再也不杀生了。
那就是一颗坚实的种子,不知不觉地长成了大树。
午斋时吃着吃着哭了起来,想到了那只鱼,想到了被蒙上面罩闷杀的驴,想到了屠宰场的老牛瞳孔里的恐惧,想到了实验室出来的比格犬走不下笼子的恐惧...
为什么要吃素?因为自己就是世界的缩影,众生就是自己的软肋,你怎忍心使自己的软肋疼痛一分、一毫。
thread4 hours ago
不知不觉中,开始趋向于将世间法的问题和交流归零。
多么希望求神拜佛保平安的老朋友们不要来找我,希望每隔几天问一次你在哪然后没后续的朋友们不要来找我,希望无论是褒是贬都总要评判一下的朋友们不要来评论,希望只是因为猎奇要来见面的朋友们不要来联系… 当然那些刷段子表情包的轰炸的旧习气们早就被删的一干二净了。
最后发现没有需要交流的人了,也没有交流的需要了,索性注销了微信好了。
有什么不行呢?完全可以的。
也许未来某一天,手机也不再被需要。
那个唯一应该被交流的人,就在脑袋里面装着。
山顶洞人
thread8 hours ago
thread8 hours ago
thread12 hours ago
如果说世界上有绝对意义的善恶,那么毫无疑问,人类就是最大的恶。
自以为是、自私、残酷、傲慢、贪婪、掠夺、奴役、占有... 这些所有的特质都要因为智能的加持,放大到足以毁灭一切。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物种。
恶行是现象,贪嗔痴是现象,出发点是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就是一切恶的根源。
并不是随便一种顶部食肉动物都可以轻易背负这个「恶」的名字。就不会有人说恐龙时代的恐龙是绝对恶的,也没人说森林里的老虎狮子是绝对恶的。
地球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就是人类什么也不做时的状态。
人类背负恶,同时也承受恶。不仅人类,所有的一切众生都是天然的承受者、受影响者。
有自我意识,有智能,于是创造时间与空间,创造一切理念,奴役一切理念,其实最后是自己被一切理念所奴役。
等于,人类自然而然地奴役了自己,也奴役了万物。
于是所有生命的意义就此崩塌,无论怎么折腾都没有意义。
甚至,我希望真的有终极审罪的神,让神行使它的意志与正义。如果没有,就让业力支配一切。
佛道,是圣道,因为它真的在让人成为人,让终极的无意义变得相对有意义。
不然,还有什么理由要再来呢?
[3]thread20 hours ago
每一天都在改变,每一刻、每一秒、每一个念头都在改变。我已经疲倦了去删除、隐藏和回忆,也懒得重复解释,索性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更谨慎些。
禅堂,对于有些人只是一个旅游景点,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刑场,一个杀死自我的刑场。
我每天将自我的头颅洗干净放在那里,用禅定之刀一点点地消磨。大脑表现出极度的抗拒,就像一只即将要被烹饪的猴子带着镣铐拼命挣扎。
有时候过多的信息成为了负担,我就去放弃,把钱捐了、把书烧了、把微信换了、把社交媒体注销了、把曾经的好友断了...
今天的早课,大脑算是正常了一点,原来之前的每一件事的每个节点,都充斥着不满意和不快乐,每一个节点都以为下一个节点会快乐,但却永远都有下一个不快乐。
禅定里,流了点泪,为这种迷失中的癫狂,也为佛陀的教诲。
Nothing is true,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thread1 days ago
原谅某一个人很难,但原谅「所有众生」的恶就容易些。因为具体到某个众生,脑子里就会有 TA 的相,一想到 TA 「那个丑恶的嘴脸、让人讨厌的样子」就浮现在脑海里,很难原谅。但如果把 TA 归到「众生」这个符号里,就能够平和很多。
能碰到对方,能和对方产生强烈的碰撞纠缠,说明缘份还挺深的。那该如何了缘?心结怎么打开?那堵心理障碍之墙如何才能彻底崩塌?
宽容和原谅。
宽容,并不代表「纵容」恶,这是两码事。
宽容,首先是让自己不再遭受情绪伤害,这是自救。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谈论「如何不是纵容」的问题。否则,自己先受伤了,带着郁结与戾气,连善行的能力都不够了,又怎么能帮到这个世界呢?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真正被放下的屠刀就是自己的心念之刀,用「宽恕」放下怨恨这把刀,用「忏悔」放下遗憾这把刀,放下就是精神创造的中断和改变,而自己也是这其中第一的受益者。
这也是 慈悲 的含义之一,不为自己制造伤口,在利乐有情之前先有能力利乐自己。
这就是唯一的路,唯一通向解脱的道路,唯一通往锡安山和极乐土共同的道路,别无选择。
thread1 days ago
thread1 days ago
普通人 99.99% 的烦恼都来自社交(社会关系的维持),社交是 ego 外求的延伸,也是自我最主要、最明显的表达渠道。
关系,就是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之间的碰撞和合作,是一个最终要满足自己期待的交换游戏。
所以,关系也可以叫作:纠缠。
这也是世间法最乐于讨论的内容主题: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恋人关系、朋友关系… 或者一会儿要离这种人远一点,一会儿不要参与别人的因果… 把各种方便法或者不入流当作智慧真理,颠倒得厉害。
心要清净,就一定要独立、内求、持戒。
生存之外的所有关系建立、维护,都是没有意义的。
唯一值得关注的,只有自己的心,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的执着、期待、障碍在哪里。
有的人迷失得厉害,总是话不停,总是我我我,总是闲不住,总要去表现,总是在批判,活脱脱一个野猴子,这怎么可能有智慧?
想要接近圣道,特别是自己当下也是凡夫,就要尽量离凡夫远一些。古人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另一种迷失纠缠在一起只会更迷失啊,完全是在浪费生命!
「我」自由了,才可能「来去自由」。
没有「我」可以动,才能「如如不动」。
如此,就是般若,就是自由,你再想和任何人建立游戏关系都可以。
thread1 days ago
即便是在简体中文世界,人们对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也存在着极大的误解。最常见的观点是望文生义地认为这是在教导「别光说不练」,都快成了一句口头禅。
实际当然不是,不然叫「知行结合」好了,谈不上什么合一。
人家可从来没说是你脑子里的理念和行为不一致,这其实根本就不是个问题。起心动念时一个行为就已经发生了,不管身语造没造,意已经造作出来了,有造作就会产生作用力,业就已经被创造了。你恨一个人的时候一把心念之刀就已经砍下了,知行本来就一体,是一个过程的两侧,也就自然没有合一的说法。
王阳明的心学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每个名词都含有一定歧义,但要硬用某个宗派系统去解释也说得通。我就粗浅翻译一下:
- 心即理: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 存天理,去人欲:明心见性
- 善恶:对立分别、贪嗔痴慢疑
- 真理:天道、无为、自然
- 良知:自性、智慧、般若
- 格物:内求、觉察、无住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本自清净,本无动摇;心是自性
- 有善有恶意之动:对立分别,贪嗔痴慢;意是妄念
- 知善知恶是良知:弃执破妄,自得般若;知是开悟
- 为善去恶是格物: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格是觉察
...
thread2 days ago
thread2 days ago
时常想到 马祖道一 的「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非常理解这位禅师的感慨。
马祖道一成道以后,回到故乡,亲朋故里知道了都跑来看他,禅师双目炯炯有神,双脚掷地有力,仪态充满了威仪。
很多邻居夹道围观也不知是何圣人,因为禅师童年便离开家乡求道,已经很多年了,很多邻居都不认识他了。在众人围观之际,溪水边有个洗衣服的老婆子,也看了一眼说:将谓有何奇特,元是马簸箕家小子(有什么好奇怪的,不就是马家的那个小子嘛)。
老婆子亲眼看见禅师从幼稚无知的孩童长大成人,虽然禅师现在悟道了,但在她的观念中,禅师仍然是那个充满童騃的小孩子,而不是堂堂正正上弘下化的人天师表,因此禅师很感慨地做了这一首诗。
道一禅师当时感慨:看到家乡的世俗人情太浓厚,太过亲近不分,对于修道人很难生起恭敬心,因此家乡的人也很难对于佛法生起恭敬希求之心,不容易受化。
今天社会下的「回乡」早已不再是坐上飞机火车回到儿时长大的地方,而是「回到从前的关系里」,回到原本俗世关系的需要和定位中去,回到亲朋好友的印象和回忆中去。
能回去吗?能回去,但也回不去。
能改变吗?不能,也不用。
Just go with the Karma.
thread2 days ago
佛陀在参考古早 婆罗门教 的吠陀经典时,将原非标准的五道轮回增加了一道阿修罗道成为了六道轮回。
原吠陀中的五道轮回(人、天、地狱、饿鬼、畜生)更着重在描述一套因果和转生系统,而推动转生的作用力主要通过祭祀和世俗戒律或者一些玄学操作来实现,这听起来就很不靠谱,可以看出两个点:
1. 婆罗门教有浓厚的神学色彩,可能结合了政治需要
2. 原始的五道轮回来自直觉性的现象和想象,类似于自然崇拜的升级版,姑且说是古印度的形而上
佛陀增加了「阿修罗道」,我的猜测是:在佛陀看来这只是一种归纳法,归纳什么呢?归纳生命的情绪状态。佛陀应该早就看明白了。
天(快乐)、地狱(痛苦)、修罗(嗔恨)、饿鬼(贪婪)、畜生(愚痴)、人(综合)。
在情绪中轮回,是完全解释得通的,毕竟每个人每天都是这样活着的,几千年前的人也一样。
像阿鼻地狱的特征: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就完全是在形容既定单位的物理时间下,念头暴流的速度、强度、烈度。
毕竟有情众生活的都是一个心理时间,物理时间只是拿来用的,作为一个参照而已。
大乘后期关于轮回主体的悖论,也是始终不可能抹平的,因为它可能真的是一场误解。
thread2 days ago
由于行为是一定快过大脑(显化出的念头)的,利用这一点,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快速退出迷失状态。
这个灵感来自于 宗萨钦哲仁波切 的电影《十字路口的猪》,电影里有一个亡灵引路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的出场特征就是打响指,在电影的后半段你一听到这个响指的声音,就知道这位印度小哥要出场了。
所以,在行禅(walking meditation)时,其实会面对和冥想一样的念头跑火车的情况,甚至更容易出现:一个念头就像一趟火车,如果你没意识到它来了,那么就一定会跟着它跑,当你回过神来时,火车早都跑了一大截了,冥想的初学者几乎都是半道跳下火车的。
把念头按对象分类无非人、事、物,按时间则是过去、现在、未来。行禅时,只要出现关于过去或未来或异空间的念头,就打一个响指,打响指又有动作又有声音,还非常自然,这个非常明显的行为远远好过在脑海中「回神」,应该就是因为它的表现力很容易引起自己大脑的注意,浑然天成地就回到当下了。
于是这几天我走一句就打一路响指,路边的狗见我都烦了…
thread3 days ago
我从大乘佛教的般若系中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就在这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至于每次读到 金刚经 或是「心经」,内心就是有一股莫名的暖流,仿佛就有一个声音:这才对啊,就是这样,天啊我以前活得都是个什么玩意,我是个 NPC 吗?怎么会那么傻那么自作孽...
虽然批评了柏拉图这个执着于「理念」的死脑筋,但以前的自己也是这样,那么地完美主义、强迫症,学点什么新知识新技能就给自己制造什么新的障碍,没有一刻是放松自在过的,甚至都不知道这两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现在好了... 一天天没事就拿 🍎 来举例子了。
thread3 days ago
清净道论 比「六祖坛经」那可是长太多了,前者是一篇系统的长篇巨著,而且即便是翻译后的中文版,也不容易理解明白。
所以,来自中国又精通巴利语的玛欣德尊者(Ven.Mahinda),曾经录制过的「清净道论」和「阿毗达摩」就非常适合华人的学习,我从中受益很多。
两个视频系列的链接分别是:
清净道论:https://youtu.be/vmPd27sczXE?si=CyKCdVosDAB61XOH
阿毗达摩:https://youtu.be/-CnMZR9rvpU?si=fAf-yVmlqJ8PH5yD
thread3 days ago
上座部佛教 带给我最大的感受不同,就是永远可以信任佛陀这位伟大的导师,佛陀的理念、精神、方法就在那里,佛陀永远有无限的耐心和柔慈,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去做,也随时需要对自己负责。
没有等级分明的宗教符号需要被膜拜,更没有无根之说需要被强制信同。这里既没有人格化的神,也没有神格化的人。
佛陀甚至反对你的偶像崇拜,反对你的迷信自欺,反对你的不假思考,反对你的立场站队,佛陀只教导实践、真理、解脱。
佛陀是最真诚的朋友、最友善的陌生人、最无私的导师。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thread3 days ago
静不下心冥想的时候,我就会去写代码,反正总有一些项目要维护,总有一些 TODO 待完成。
在编码时我能够自然地极其专注,时间也过得很快。这就是我的大脑驯化方式,对我来说很有效。
毕竟身体的激素状态各有不同,像我经常可以保持二十个小时的脑力亢奋,但又有时候会有好几天都是昏昏沉沉疲惫不堪的。
某些时候是自然的力量在干预生理状态,谁也没什么好办法,顺着它就行了。
不过对于意识的泛滥和不受控所直接带来的痛苦,叔本華 的解决方法倒是类似:痛苦吗,痛苦就投入抽象、投入艺术、投入精神创造就好了,忘我了就没感觉了。
但是,鉴于他是无奈之下的唯一方案,所以可以称之为逃避痛苦,逃避意味着他是承认痛苦的,并且同时承认了痛苦不可避免且无法解决。
这就不仅仅是悲观了,这是挺可悲的。
他如果今天还活着,座右铭就可以改为:人生也可以是在「无我」与「忘我」间摇摆的钟表,总能在片刻找到喘息,而不必有必须解决的问题,不必有一定存在的痛苦。
可惜,他未能从佛道中得到答案。
thread4 days ago
人人皆可 须陀洹 (Sotāpanna)。
一年前,我还并不是一名佛弟子,只是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无明众生,我爱思考但只是善用聪明、善良但嗔恨心强大、经历颇多但心不富足、收入不少但很自卑...
那是机缘巧合在泰北遇到师父的第一天,师父曾问我:你有没有在某些时刻感觉到和某些人或某种精神有产生跨越时空的链接?我说有,当我看到书里的某些观点、某个导演的意图时,会有一种强有力的惺惺相惜感,仿佛在和对方对话。
师父说:佛陀给予的就是这样的力量。
那短短的几天,我们讨论了许多玄学和形而上学的疑惑,师父其实不聊这些,仅仅是我感兴趣而已,但是,它确实有很好的效果,我也从此就上道了。
再往后就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故事了...
往前二十多年,再往后看,这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界点,这个界点划分出了「生不如死」和「向死而生」。
今天就是单纯的想念师父了,所有人我们一起精进 🙏。
[2]thread4 days ago
前天清晨写下了一句话:一对伴侣的关系,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 业力 伴侣,互相纠缠;另一种是共修伴侣,互相勉励。
你是哪一种?
thread4 days ago
半夜起夜,还真的无意刷到了英文用户那边「上帝创造了世界,谁创造了上帝」的问题,不出预料地自然有人回答「人类创造了上帝」,然后就是一堆熟悉的夹杂着谩骂的争论。
「上帝」在西方的形而上里已经死了几百年,起码西哲的研究方向也早已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又到现在研究的语言哲学,已经开始接近于「色空不二」了。
争了几千年,问题在哪呢?问题在于人类是有限的,物质世界是无限的,人类的「二元对立」也是无限的,永远要找到主体所对应的那个客体,客体对应的那个主体,并无法再找了,人类才会认为那就是「本质」。
可是啊,在这种机制和限制下,任何尝试找到「本质」的思想或探究都不会得到真正的结果。最终,要么人为创造一个无法再被解释的「神」,要么走向「缘起性空」或者「道」。
从这里看,科学完全不是佛法的对立面,唯物主义才是。
几千年前的佛陀虽然没有显微镜,但他肯定是明确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婆罗门满足不了他,他成道后也从不与人讲形而上的内容,最多就是一句「无始以来」就一笔带过了。
当然,西哲中「上帝死后」的「自由意志」也是一个,人人习以为常但却视而不见的幻象。
我在 佛法 中也得到了对比独特的答案。
thread4 days ago
OG
React 与 Vue 的完美融合ZH
两者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