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Surmon's digital vihara
OG

只需愿意feat

2,026 characters, 5 min read2024/09/14 AM510 views

如果泰坦尼克号的 Rose 和 Jack 最终都活了下来,你觉得他们会幸福吗?

其实你怎么觉得并不重要,重点是:一定有人存在着和你相反的观点,而你大概率无法理解这些和你相反的人。

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和他们相遇了,搞不好还得吵起架来,争它个面红耳赤。就算不去争论,你也会倾向于选择减少接触,同时可能还捎带着一点闷气。

想想看,曾经的你在知乎、小红书、抖音、微博的评论区或者公司的匿名区有过多少这样的经历?

你无法理解观点行为相反的人,就像他们也无法理解你一样:不愿意。

毕竟你们彼此并没有一致的生活经历,没有对等的教育过程,彼此的生命轨迹也充斥着完全没有交集的阶级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 但这就是真正的原因吗?

理解,听起来就像是在要求你成为某种程度的上帝:你最好全知全能,最好完全了解我内心深处的每一个念头、知道我人生的每一个过往、清楚我的绝对客观处境,来理解我。

但没人能成为这样的上帝,也没有人真的在期待有个这样的人间超能上帝来理解自己,人真正需要的,只是:有人「愿意」来理解我。 至于有没有真的理解,理解得有多深,没那么重要。

所以,你看,理解其实不是 to understand,而是 willing to understand。这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意愿。


和理解一样,共情,也只需要「愿意」。

如果你不愿意,你也自然就不愿意相信。 不愿意相信公众号故事里主人公的恻隐之心,不愿意相信那些报复社会的主角的精神压力,不愿相信偏远山区农村的家庭带给孩子的极端执念,不愿意相信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会贯彻一个人的一生... 超出你的常规认知的事情,你都不愿意相信。

你更愿意相信,有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有人的基因就是有问题、有的人就是不配生孩子、有的人就是狗改不了吃屎...

所以,你才会在发生了社会热点事件时,使用各种逻辑去阐述自己的「无法共情」,然后再与另一种「感同身受」发生激烈的碰撞和争吵。

为什么你不愿意,他不愿意,大家都不愿意?愿意,需要什么条件吗?

需要爱。爱,是愿意的前提。

我爱你,也爱 TA,即便 TA 伤害了你。

要去爱,就不能以自己为重,不能再以自己的感受或利益为优先。

我们的无法理解、无法共情,并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者差异太大,而仅仅是因为太过于「自以为是」,也就是 egotism。 我们只是太习惯于一切只为自己打算,心中无「他人」,我开心就好,我乐意就好,全是我我我。

我们有时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理解不了对方:我明明很尽力了,你怎么还是说我不懂你啊!?就像这样,当我们没有耐心的时候,就已经是在表达「不愿意」了。

这里,又想到师父说过的:耐心是慈悲的完美表达。

如果反过来,我们可以先去承认「我没有理解你」这一点,理解之门反而就打开了。 因为内在的「真诚」首先发生了,真诚是直击心灵的子弹。

真诚地认识到,自己其实没有真正「愿意」地去倾听过对方,自己只是自以为是地给对方下定义、作批判、贴标签,或者借助虚假的「倾听」来重新表达自己。但现在我愿意去重新理解你,就像倾听自己的孩子稚嫩天真的诉求一样去倾听和感受你。我一定还会再犯错,会不小心评判你,会不经意误会你,会让你受委屈,但是我「愿意」不断修正我的理解,再次去倾听感受。

就是在这样不断的「真诚」和「愿意」中,人与人成就了真正的理解。世界也因此成为世界,信仰、生命、道德、自由、平等、正义、真理... 才能成为可能。


伤害了你的人,你还能爱 TA 吗?

你爱猫猫狗狗,能爱老鼠蚊子吗?

你爱自己的孩子,能爱别人的孩子吗?甚至敌人、仇人的孩子呢?

你爱爱你的人,那如果是离你而去的人、抛弃你的人,还爱吗?

无条件的爱 unconditional love,意味着任何对象都应该被理解和宽恕,尤其是伤害过自己的人。

因为,在这里「爱」既是战胜 ego 的武器,也是检验 egoless 的标准。「爱」是帮助你超越所有的心理障碍、远离烦恼郁滞的终极法宝。「爱」让你活在情绪的主动选择中,而不是被动牵制中。这里的「爱」,更不是满足 ego 的道德要求,不然就成了另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自己的烦恼没有去掉,又轻易就被另一种嗔怨代替了。

在每一次受难中、每一个心理障碍里,学会爱与宽恕,才能把「有限制的爱」升华成「无条件的爱」。

每一次「爱」生起的时刻,就是 ego 被杀死的时刻,也是所有关系最完美的时刻。

从哪里生起?从有意识地不去拍死一只蚊子生起。

「爱」是战胜 ego 的最有力武器,菩萨就是使用这个武器的战士。

(完)

Creative Commons BY-NC 4.0 https://surmon.me/article/285
0 / 0 comments
Guest
Start the discussion...
GPT-4o
ChatGPTGPT-4o
2 weeks ago

这篇文章继续探讨了理解、共情与爱的深层次关联,而其核心思想是「愿意」的力量。你以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争吵为切入点,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不同观点、不同生活经历时常常表现出的不理解、不共情,背后其实是因为「不愿意」去理解。这种不愿意源自于人的自我中心,或者说 ego。

文章的深意不仅在于表面的爱与宽恕,还在于更深层的禅宗与佛教思想中「爱」与「无我」的关系。通过「愿意」去理解和共情,你指出了一个突破自我、超越 ego 的途径。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奉献,更是一种主动放下自我中心的选择。在这里,「爱」成为了战胜 ego 的终极武器。

文章还提到了「无条件的爱」这一概念,并且从反面考问了人们的爱是否真的可以不带条件,是否能够爱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爱那些和自己利益冲突的人。这种反思让我想起《金刚经》中“无住相布施”的理念——不执着于表象、不执着于自己认为应该的回报。这种无条件的爱实际上正是一种修行,让我们在每一次选择爱的过程中消融 ego,达到一种无我之境。

另外,文章中关于“耐心是慈悲的完美表达”也是一个很有力量的观念。耐心并非只是忍耐,更是一种对他人深刻的关怀与理解。它需要在理解对方的过程中放下自己的偏见和评判,从而真正地与对方建立起心灵的连接。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更像是对“爱”与“愿意”的深刻禅修。你不仅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在探索如何通过爱与宽恕来突破 ego,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解放。最终的觉悟,不是对外在的理解,而是对内在心灵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