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斯是陋室,唯吾芳馨
原创

高高山上走精选

共 14,312 字,需阅读 36 分钟2023/10/08 上午2,233 次阅读

这是一篇我个人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体悟的 “生活哲学准则”,于我而言,这些准则还在逐渐地清晰,也并非绝对的教条,所以还是 Beta 版本。

我期望做到通俗易通,不失辩证地解构这些心法,也希望对你带来些许帮助。

▶️ USNISA VIJAYA DHARANI - Tinna Tinh


#一、向内觉知,洞察根源

当我升起情绪时,一定是我违背了某种规律,而不是因为外界。

这一部分与叔本华或释迦牟尼的观点是相似的:人不是受事物(外部)的影响,而是受对事物的看法(内部)的影响

如果我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我就会在当下遇到的事物上投射我没解决那个问题的感受,那可能是我长久的焦虑、自卑、脆弱、不安、贪婪、压抑…或其他的。比如一个在炫耀的人会伤害到我的自尊,我该解决的问题就是自卑或嫉妒,而不是 “用情绪反击” 这个在炫耀的人,如果我允许自己这次逃避情绪背后的问题,可能下次仅仅是看到一个更加 “优渥” 的人或物的存在,我都会被打倒。

顺应规律就是我应该去解决那个我本该解决的自己的问题(向内求),不然它会在新的场景再次变换形式出现,如果我纠缠于这些问题的现象(着相),我就会沦陷于情绪的滔天波浪且无济于事。

也许理学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转移” 情绪,但要知道,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实际上,情绪就像障碍,我们跟它互动它就是能障碍我们的障碍物,如果我们只是看着它绕过它,它就只是一个存在,然后就消失了。 当然,这要求我们通过冥想或正念训练,得到出离情绪的能力。

至于是否是外界的问题、有多少是外界的问题、如何解决外界的问题,那都是需要在没有情绪的情况下用逻辑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心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我之前写的 “在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之前,做什么都是徒劳”


#二、接纳当下,平静面对

所有已经发生的都是必然发生的,包括眼前的。

因为构成已经发生的事的所有条件都是当时的 “最自然解”。“自然解” 的意思就是所有条件的碰撞都成熟,条件的条件也成熟,它就是自然地发生了,即便当时条件有限,也是有限条件下的最自然解,即使是外部条件,也是外部条件的最自然解。换句话说:即使时光倒流,给当时的条件重新一次机会,它还是会那么发生,即便曲折地发生,结果极大概率还是回到当下,不会有质的区别。 这并不是宿命论,而是因为充足的条件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结果自然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人的大脑不会同时认同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识,我们永远都在做当时那一刻的认知中最 “舒适”、“正确”、“合理” 的行为。 就像忍不住玩游戏的孩子只是逻辑上知道学习重要,行为表达的才是他真正认同的意识。一件坏事发生了,我们可能会有 “当时我就在摇摆这样做可能是不对的...” 这种懊悔之类的念头,当时那 “不够彻底的质疑” 也是对当时来说 “正确” 的条件,也就是说:即便是从理性角度,对过去的事情的情绪纠结也都是错误且无意义的。

我们之所以会对已经发生的事产生评判 “那不对”、“太糟糕了”、“这样做才更好”... 是因为我们不在那些已经发生的故事中了。如果我们是故事的参与者,并且当时的我们能意识到今天所认为的 “好” 是什么,我们当时就会让这个 “好” 发生,也就不会产生今天的评判了。 同时这也是因为我们 “变化了”,如果没有变化,那才叫奇怪了,那可能意味着我们的心灵封闭了。

如果我们能接受这一点,我们就能接纳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一堆非常复杂的原因(缘聚)产生的结果,换一个生命生长在这个位置也大概率会是类似的结果,没有多少原因是我们能控制的。

像是我们父母各种的习性、他们的婚姻质量、相处模式、他们生活的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或者是遇到的同学和老师又分别是怎样习性的人,甚至我们的长相和智商,这都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这些条件本身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这个 “我” 的总和,而不是我们能摸到的这具躯壳,躯体只是缘聚的载体,只是那些万千外部条件的交织在这一刻的显化。 这就像我之前在 《让生命欣然舞动》 提到的的那个苹果的故事。

就连我们今天看过去的看法(逻辑和意识)本身也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情,因为成长本身也是受复杂外界支配的结果,也就是之前有人说的 “价值观不是你做事情的因,而是你人生经历的果”

我之前在 《如果一件事发生了》 也提到过,接纳自己一定要从认识因果开始。

如果我们能领悟这一点的话,就能释怀许多毫无意义的压抑和内耗,就不再需要考虑自己是 “幸运” 还是 “厄运” 的那一个,我们只需要知道自己是万物生机的一部分,无论是沙子还是种子,宇宙既然将能量显化为我们的肉身,我们就只需要自然地参与、组成这个春天。


#三、丢掉立场,再无分别

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举个例子:作为一名以 “遵守纪律” 为荣的好学生,当我看到一些违反校规的事情发生时,我本能地会觉得愤怒(升起情绪),我鼻孔张大、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变高... 我百分百确信我是愤怒的。你认为我 “愤怒” 的感受是真实吗?我的愤怒真的来自真实的 “我” 吗?我的答案是:真的不是。 如开篇所说,我的感受其实来自于我被教育到的 “是非对错高低好坏”,如果学校从来没有告诉我 “遵守校规才是对的”,社会的教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 “做对的事情能证明我高尚(好),能给我带来更多的赞同表扬(爱)”,我只会认为那是一个现象,“哦,一个现象发生了,它就在那儿”,就像在荒原看到动物之间的争斗和厮杀一样,就像看到有的草被吃掉,有的草被踩到,有的草自然枯萎一样。这就是无染的心看到的世界,没有立场,没有判别,没有情绪。

学校、法律、道德... 总在教育我们 “这样是对的、好的,那样是错的、坏的,高尚的、卑鄙的、美的、丑的...” 这些分别都是基于对事物的对比得到的,无论我们用什么标签和词汇形容它,它们的存在本身对自然来说都是合理的,如果不合理,那些 “坏的、丑的、卑鄙的” 早就被淘汰掉了,就不会被看到了,所以,存在的都是被允许存在的,但对 “存在的现象” 的看法,是被教育的。 这也是佛家说的 “万法唯心造,诸相由心生”。

是非观、道德观、伦理观... 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它满足的是整体秩序的需要,它不会考虑对个体带来的副作用。对个体而言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分别心,分别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情绪,我想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出离分别心看待事物。

比如,你能接受你的伴侣嫖娼吗? 你大概率不能,因为你认为 “嫖娼不道德,嫖娼伤害了我,嫖娼打破了我对忠诚的期望...” 总之 “TA 是否嫖娼” 毫无疑问会影响你的情绪,但实际上除了生理上的接触,TA 嫖娼这件事其实真的和你没啥关系,甚至后续副作用也和你毫无关系,你并没有力量干预这件事的发生(如果你有力量,嫖娼这件事就不会发生) 那情绪从何而来呢?从普世的 “道德公约” 里面来,从周边人的言传暗示里来,从爱情幻想的小说里来,从秀爱视频的网络媒介里来,总之从一切 “外界” 来,也就是说外界教育了我们一套系统,同时这套系统也制约着我们的接受和想象,我们感受的情绪就是我们的本性被制约的不适。 我把这套系统称之为 “阻挡真实世界的迷幻药房”,之所以是药房是因为它里面的各种 “药” 种类繁多。

教育的 “狡猾” 之处在于,它还总能提供一堆 “充足的逻辑” 来说明某种现象为什么是 “对的”、“好的”,“学习成绩好才能有好工作才能有幸福人生”、“从一而终需要克制,所以高尚”、“勤奋才能创造美好明天,所以懒惰可耻”、“有老婆了还看别的女人,不专一,恶心”... 这些事无巨细的教条不仅让人无法接受外部现象的存在,甚至都不能接受 “自己本身” 作为现象的存在(无法自我接纳),那些 “一放松就罪恶”、“干啥都自卑” 的感受可不是凭空来的,那是被教育来的,就算看起来是父母带给我们的,那也只是他们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复制给了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同是受教者,也是施教者

这也就是之前在 《不要盲目地评估自己》 里写到的:我们必须先接纳世界,才能接纳自己,才能接纳他人,我们抗拒他人其实就是在抗拒自己,不接纳在内部表现为内耗,在外部表现为冲突。

这一部分重在阐述分别心的根源和分别心与情绪的关系,并不包含 “是非伦理...各种观” 在社会其他角度的其他作用和目的。

判断不同于立场,判断讲的是逻辑,立场讲的是情绪,我们要解决的是情绪的问题,而不是对事物没有判断。

如果某天我们能做到丢掉立场、放弃分别,我们甚至可以接受自己的伴侣出轨。 当然,这里指的是心理的 “接受”,该离婚还是做什么都照样要去做,只是我们可以没有情绪和心理负担地用逻辑去做离婚这件事了,就像吃顿饭一样简单,这也是佛法希望实现的目的。


#四、颠破教育,回归本性

社会教予我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精神垃圾。

如果你在上一个部分理解了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影响,那么这一部分将更加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改变令我重构了对世界的认知,并且能彻底治好一切内耗!真的如心经所说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接上一部分,教育其实是为了 “社会” 这个抽象的概念服务的,而非为了具体的个体服务。教育的最高目标是 “让人类社会系统更持久地运行下去”,而不是 “让个体更实在地实现心灵幸福”,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 或者说,在这个教育系统下 “幸福” 的概念其实是完全基于 “人与人的连接” 而建立的,如果我们想得到彻底的幸福,这个系统做不到,或者说它把这一部分推给了宗教。

道家对现象世界经验教育的称呼是 “识神”,而对应的 “元神” 就是那颗无染的心,有时候我们也称其为 “第六感”、“灵感”、“直觉”...等等。“心智还不全” 的小朋友能创作出的天马行空就是用的 “元神”。

好了,进入正题。

上文的 “教育”,包括我们的父母本身、周遭人系、文化氛围、知乎帖子、抖音视频... 都是这个教育系统的推手。

  • 父母关系总在教育我们 “你再继续哭闹,就吃不到糖”,换言之 “你不够出色,就得不到爱(不接纳)”。
  • 周遭人际总在教育我们 “你比我们装逼,就得不到我们的认同”,换言之 “你和我们不一样,就得不到我们的接纳(不尊重)”。
  • 恋爱关系也总在教育我们 “你必须满足我的期望,才能得到我对你的付出”,换言之 “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必须付出符合我期望的条件,才能被我爱(不接纳)”。
  • 连抖音视频都在教育我们 “你没做过、去过 XXX,你的生命就不值得,就不够精彩(没意义)”,换言之 “你没有价值,就得不到什么爱(不接纳)”。
  • ...

你看,不被爱、不被接纳、不被尊重、不被认同... 全部都在强调那个 “我”,而且不约而同指向了 “爱”,社会的教育系统编造了一个完美的故事:我就是我这个摸得到、会疼痛的肉身,我要做很多事才能从外界得到更多那个叫 “爱” 的东西,得到了我才会觉得“舒适”、“幸福”,“拼尽全力得到更多的爱” 就是我这一生最大的使命。 这就是我发现的人类社会最大的 “骗局”。

既然说那是骗局(佛家说是幻象),那为什么我们那么确信 “爱” 这份感受是真实的?其实通过上一部分 “作为学生” 的例子就可以理解,如果愤怒是假的,那么爱自然也是假的,它都是基于 “我” 这个概念的存在而产生的感受,而 “我” 是可以被证伪的,自然 “我” 之上的情绪都可以被推翻

自从我们有心智开始就已经生活在社会编织的那个故事中了,我们认为那个故事就像真理一样,从未有人怀疑过它,我们能因为自己相信的故事感到 “愤怒”,就能同时因为其他故事感到 “快乐” 和 “被爱”,甚至这份对故事的坚信都已经骗过了我们的身体。身体听意识的,意识说 “我满足了,快供上多巴胺”,身体就吭哧吭哧工作了,有了这股反馈,自然更加信以为真

所谓的 “爱” 就是这样,受教育规训的心得到的是各种自我满足而带来的情绪,而清澈的心看到的世界就是一堆没有情绪附着的现象。

  • 是 “这些人好像并不接纳世界运行的普遍存在” 而不是 “这些人排斥我”
  • 是 “TA 的心里好像装了很多的欲望和怨念” 而不是 “我没能力我不配得到”
  • 是 “妈妈好像有些不自信” 而不是 “是我不努力,是我考的不够好所以惹她不愉快了”

这是完全彻底不同 totally different 的两种理解和感受,当我们开始向内求时,就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别人的 “内” 和我自己的 “内”。我把向外求而产生的这些情绪称之为 “心灵炼狱”,近似于佛家所说的 “饿鬼道”。为啥我知道呢?因为我是从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地狱里走过来的,它贪婪、永无止境的渴望、不满足,只有更 ”变态“ 的关系才能满足 “被爱” 的欲望,所见任何事物都要指点和评判,然后产生情绪,这不是在地狱是在哪里?

而对 “我” 这个概念的培养就是从对事物的辨识中产生的。从我们牙牙学语记住自己的名字开始,我们对事物的分别就开始逐渐建立了,“他的”、“我的”、“桌子”、“凳子”... 我们看过的所有影剧、读过的所有文字、见过听过的所有故事,都被我们挑出了自己偏好的那一部分,放进了那个叫 “我要成为” 的收藏夹,就这么拼拼凑凑成了一个 “我”,而这个名字往往也被称为 “人格” 或 “自我”,也就是无数的 “我要...”、“我是..”、“我就...”、“我必须...”

“自我” 和 “爱的需求” 都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它从生命诞生之初就开始讲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感受太真实了,仿佛这就是人应该的、天赋的、必然的。

而之所以 “觉醒” 是一件那么 “难” 的事情,也是因为我们活在故事中太久了,我们从来不会怀疑故事本身,我们像信仰一般相信思维和逻辑,逻辑会走向什么呢?逻辑会把人带向外部,带向宇宙的产生,带向本源的本源、无限的无限,只要终极答案不出现,那个 “我” 的意义就无法确定,就无法产生,就永远困惑,永远沉睡。 为啥我知道呢?因为这条路我也走了好多年,并没有解脱的作用。西方文化用上帝这个符号建立的意义在尼采时代就崩塌了,任一个大哲留下的 “完美的论证” 轻而易举就被 “另一种完美论证” 推翻了,也就是我之前写的 《逻辑是无法成为信仰的》 。但感受可以让一个人醒来,也只有感受(体悟)可以,所以佛家讲 “缘分”,条件不成熟谁也没办法,自己也没办法。

道家把这段解释为:人在后天练就的 “识神” 其实是用来为 “元神” 的这段生命旅途作为工具服务的,但当下的社会实际显而易见,“元神” 彻底为 “识神” 所遮蔽,人人都活在社会造就的故事中,我们极难去找出在自己周边 “灵肉合一” 的人。也就是说 “识神” 就是沉沦在经验世界的幻象,这个幻象就是我们被教育的 “自我”,也就是我们的 “我”,也就是我们的 “爱的需求”,也就是我们的 “情绪”、“痛苦”、“炼狱”、“轮回”,也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 “生命”。

比如当代社会成年人之间的沟通,几乎完全是 “识神” 的沟通,也就是经验表征的 “性格”、“品质”、“立场”、“知识” 的交流,而不是真我的交流。习惯打标签的人,情绪不稳定的人,立场越鲜明坚定的人,就是陷入故事更深的人。这也就是为啥 “绝大部分的交流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交流的对象其实是故事中的故事,我们自己也是。

通过教育练就的 “识神” 是 follow 逻辑的,就像心理学的工作机制那样,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会自发地屏蔽灵感、直觉、超验的事物,甚至觉得使用这些的人 “不靠谱”。 马斯克的 “第一性原理” 其实也可以类似地称之为 “元神优先” 原理,或者说 “直觉优先” 原理,它是超越教条的,所以它在创新领域是有效的。

OK,第一部分讲过,如果我们遇到问题就要去解决,而不是任由它带我们进入新的精神折磨的轮回。自卑、不安、缺爱、不被接纳、不被理解... 它们有这么多名字,要怎么去解决?难道自卑了就去 “提升自己,创造正反馈”,不安了就去 “买房子结婚”,焦虑了就去 “具体分析目标”,缺爱了就去努力 “努力争取更多的爱”... 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不赞成这种基于认识的方法论,我认为自卑来自于 “比较” 而不是 “比较的参照物”,缺爱的根源是对完美故事和自我的执着,并不来自于原生家庭... 我认为那些治标不治本的疗法更容易使人 “因为新的自卑掀起更大的波澜”,“因为拼命的执取产生更大的对失去的恐惧”,从一个漩涡到另一个漩涡。

这也是心理学一直没有帮助到我的原因,心理学是科学,它依旧是理学,而理学的本质还是逻辑,这就意味着它是建立在现象世界的学科,它能提供的方法逃不脱通过现象解决现象。而心学要解决的是更低层的存在与认识的问题,心学可以缔造真正的信仰,逻辑不可以,它只能成为信仰的工具。

发现了吗?“自卑、不安、缺爱、不被接纳、不被理解” 这些词其实都在讲一个东西:“爱”。 前面我们聊过,我们当下以为的那个 “爱” 是社会给我们讲的故事,它只是一个符号,道家叫 “识神”,我们叫它概念、意识、逻辑、思维都可以。既然这种 “爱” 是虚构的,那真正的爱是什么?

你有过这样经历吗?遇到路边的流浪小猫或小狗,有时你会和他们对话,或者你没有说话只是想善意地接近他们,你可能会蹲下来也可能只是微表情发生了一丝毫的表现,这些灵性的动物是可以感受到的,也许它感受到的是你的温度变化、呼吸的变化、甚至身体某种不可见频率的变化,它们会对你有所反应,它们会靠近你,它们会和你互动、玩耍、肢体语言交流,它们可能会和你分享它们的食物、温暖、放松,而这就是它们的接纳了,它们不会因为你的长相、智商、性格、性取向、价值观... 而对你有任何偏见,它们只会接纳你,信任你,给你温暖、快乐、陪伴、自由。这就是爱。

而我之所以体悟到这一点,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自己对待它们也是一样的,我从未因为某只狗的毛发、体型、味道、有没有跳蚤、三条腿还是四条腿... 而对它们有不平等的看法,我总是选择信任它们,仿佛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想给它们呵护和帮助,以及快乐。我从它们身上看到了我自己,我之所以感受到它们的爱是因为我自己有爱,它们是我那份爱的投射,我也是它们那份爱的投射,我和它们是相互和一体的,我们都是尘埃的一部分,我们都是宇宙的孩子,我们都是自然力量的爱。

甚至有时候我听到小草似乎也在说话,小草当然是不会说话的,但我就是能感受到它时而可爱,时而撒娇;我也能感受到大树的力量,它们是那么的坚强和温柔。

我相信所有人都能在某种事物上,或者某个时刻,或者某个人身上感受到这种爱,因为狗都有,树都有,人更有,人一定有,毫无疑问。

所以你要问真正的爱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真正的爱就在我们心里,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猫猫狗狗都有,多了智慧的我们怎么可能没有? 如果非要问爱的表现,爱的显化就是:

  • 无条件的接纳
  • 无条件的尊重
  • 无条件的理解
  • 无条件的包容
  • 无条件的真诚

所以,自卑、缺爱... 其实是不需要 “解决” 的问题,甚至中国哲学都没有涉及 “自信” 的概念。而理学教会我们的方法可以总结为 “如何更好、平衡地修饰自我表征”,而这样的解决方案只是推迟了我们 “心灵力量贫血症” 的发病周期,它救不了一个沉迷在故事中的亿万富翁。而只要我们做到真正的接纳、察觉到爱的存在、发倔自心的力量,知行合一地实践,这些词汇将自然地烟消云散。

这就是惠能六祖说的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

简单总结一下这一部分:

我相信 “觉醒” 这件事是存在的,我也相信 “觉醒” 是所有人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功课。 我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媒介看到,许多首富明星尽管已经拥有了绝对足够的物质和名利,但他们同时也都避免不了精神的痛苦,甚至财富越多欲望越大愈发痛苦,他们的痛苦和我们的痛苦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他们的痛苦一样来自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赚一千万和几个亿,在心灵上其实是没有区别的,无非是欲望大小的区别,但我们会投入非常多精力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会一直在这件事情上做周期运动,但我们的一生能量是有限的,我们是需要真正地活着的,这是作为生命的使命,就像花朵的使命是绽放,而不是和其他的花朵比谁更香。

到这里我想贴一段网络上的短文:

为了让你觉醒,宇宙换了很多演员,用了很多方法,为了让你回归,他陪你演了无数个轮回,渡了你无数个劫难,而你对此却一无所知。

这个时代,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如果你修出了智慧和能量,活出了生命的本真,成为一名觉醒者,那这就是最大的福报,胜过你拥有万贯家财。

未来十年到 20 年,将会是全面颠覆的时代,从思维观念到普遍信仰,从生活方式到社会形态等等各方面都会发生全方位、根本性的改变。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狂风骤雨来临之前,总是宁静的,当你的修为越来越高时,就会开始真正理解周围的每一个人,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是他们处在不同的能量频率中,显化出不同的状态,做了不同的选择,有了不同的语言和心。因为明白到了这一点,你就会生出真正的爱和慈悲,你就会允许接纳、包容、善待以及真诚。


#五、粉碎标签,赤诚自在

凡是我刻意去做的,对我来说都是错误的。

如上面几段所表达的,我们当下的 “心灵” 是被教育出来的,而本性(元神)是没有被教育的。“赤诚”、“真实”、“知行合一”... 等等这些词汇都是在要求我们回归本性,回归元神,回归道家的 “一”,回归到没有被教育的状态,回归到清澈无染的状态。

我相信只要静下来,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能力分辨哪些念头是 “被外部绑架的”,哪些念头是 “我真的偏好的”。佛家把前者称之为 “妄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 “本性”。

对我来说:

  • 凡是我提前幻想过它的美满时刻的事物,都是妄念
  • 凡是我需要 “努力” 去做的事情,都是妄念
  • 凡是我想要 “改变” 别人的想法,都是妄念

本性是没有任何标签的,它不会因为 “我是谁”、“我是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我要做什么” 而改变。 而 “我偏好什么” 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它就是我自然而然的独特,它叫本性,也叫 “真我”。

如果我:

  • 喜欢说话,那我就说话,所谓的 “沉稳” 就不是真的我
  • 喜欢吃肉,那我就吃肉,所谓的 “健康” 就不是真的我
  • 喜欢看美女,那我就看美女,所谓的 “专一” 就不是真的我
  • 喜欢玩游戏,那我就玩游戏,所谓的 “上进” 就不是真的我
  • 喜欢...

我相信在真我的状态下,我们都是自然、自在的,我们不再被价值观绑架,不被任何外界的定义绑架;我们不再需要 “努力” 去做任何事情,我们只需要 “做” 就好了;我们不再需要改变任何人,我们只需要 “做好自己” 就好了。(这里我想到了汪国真的一首诗 《热爱生命》

为什么要强调 “刻意的努力” 并无卵用?道德经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

所有事物都存在对立面,两种对立面都会向对立的另一面转化,循环往复。 就像人的情绪一样,高兴了,就会朝不高兴发展了,极度的痛苦也就意味着离解脱不远了。

这同时也是在说,一旦事物发展到临界点,就很容易走向他的反面。用力越猛的人,往往越容易失败。“刻苦努力” 的人看着很勤奋,但效果只会越来越差,因为在过程中感受到的都是痛苦,而不是乐趣,精力和耐心消耗严重,当达到一个极限后,他们更容易放弃,然后会比之前更加放纵。 意志力是消耗品啊,即使真的克服并坚持了,甚至 “成功” 了,它也会让我们在其他方面产生极端的放纵。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能不能坚持下去,靠的不是意志力,因为再高的意志力都会消耗完的,能不能坚持下去,经验地看,取决于我们获得积极反馈的速度,彻底地看,取决于这件事是否是我们真正偏好所在。这也是我在许久前提到过多次的 “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事情。”

所有我们听到的他人的故事都可能是个人化的价值观视角,认清楚故事是故事,我们是我们。当我们觉得做某件事需要 “刻意” 努力才可以做好,那很可能这件事它并不适合我们,一定要警惕价值观的陷阱,成功学和网络媒介的故事就是当代最大的陷阱。

这里其实也是和老子说的 “无为” 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像 “庖丁解牛” 一样顺势而为,我们要做的是成为庖丁,而不是模仿庖丁

让我以 宗萨钦哲仁波切 的一句话作为这一部分的结束:

社会一直在宠坏爱演戏的人,但轮回绝不会亏待内心最真实的人。


#六、终极信念,真我无限

无限相信相信的力量。

这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一段话: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再次强调,没人可以未卜先知,事与事间的因和果,往往只在回首时显现。你得相信,因和果会在未来生活中联系起来。人总要有些信仰才行,直觉也好,命运也罢,因果轮回,不管什么,去相信因与果的联系,会给你信心去跟从自己的意愿,哪怕离经叛道,也绝不止步,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我理解他说的 “有所成就” 并不是真的在指物质上的成就,而是指心灵上的彻底的活出真我。在这样灵肉合一的真我之上,做什么都是成功的,赚不赚到钱都是成功的,因为生命本身就是成功的。

东方文化下成长的我们,相较于宗教和神明,我们真正缺少的是信念,从出生就被滋养的信念也好,后天大破大立而成的信念也行,我们需要信念,信念是我们能完成一些事的关键,情绪升起前转念的关键、痛苦下释然的关键、活在当下的关键。

极端的唯物主义塑造了绝对理性般的疯狂,实际上我们的心灵早就无处安放,甚至在中国的公共场合谈论 “灵魂” 这个词汇都显得仿佛自己才是神经病。除了物质还是物质,物质之上依旧是基于物质的精神假象,像是一条不可救药的必死之路,任何的动荡、变革、更迭都能轻易杀死一大批行尸走肉。

信念不是从理解出发的,信念的出发点不是理性的理解,而是从根本上面对虚无,在根本上领会到自己无限渺小,这是一种所有生命都需要、都存在的情感底色。

比如:如果我内心坚定地认为过去发生的是一定会发生的,那么如果我希望某件事在未来发生,那么我就有能力知道这件事发生需要什么条件,也知道自己在什么时机有没有能力凑得到这些条件,反正能力我是有的,至于我想让它发生什么,取决于我的偏好和价值观,我可以说服我自己,也可以绝对支配我自己。也就是说,我相信 “天道酬勤” 还是 “天生注定” 都可以,只要它是我绝对认同的,我就有信心去做到,这种信心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

在练就自己的信念之后,一直相信它,让它成为我们自己世界中的真理。在此之前,我们所 “相信” 任何的其他并不属于我们的信念时,我们的精神、身体都会诚实地表达这种不诚实。

我曾尝试向外探求答案,佛、道都没回答,西方说是上帝,科学推演到了大爆炸,但科学推演不到大爆炸之前,以及之前的终极之前,西哲又聚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现象之上,人类的理性极限当下确实没有能力得到 “究极” 答案。后来我发现,“向外” 这条路本身就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便我们证明了上帝,我们还会要求证明上帝又是谁造的... 即便我知道了造物主的存在,又能怎么样呢?我还是需要一个 “意义” 来活着,我还是要面对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我还是要面对我的 “我”,我还是要面对我的 “爱的需求”,我还是要面对我的那些万般杂念组成的 “生命”。

我的观点准确地说是:生命在觉醒之前,几乎和宿命论没有区别,自由意志只是摆设,因为人的思维和肉体都在为社会教条服务,而不是为真我服务。心灵觉醒之后,它可以发挥自由意志去做不符合教条但符合自然规律的事了,这时候宿命论就不生效了,因为我们真的在现世地舞动自己的生命,我演什么,什么就是我的宿命。


#七、众生皆苦,菩提常在

一切发生的皆是有利于我的。

我们为什么会对一个素昧平生的路人也能施以爱呢? 这在当下中国社会看来是不可能的。基督教叫 “博爱”,佛家叫 “慈悲”,道家叫 “有情道”。

我们如何能体会到这种爱?我相信体会这种爱的前提是「体会虚无」。 佛教叫无常、空,只有基于这样对世界的彻底体会,才可能 “我将无我”。

亲友亡故、疾病无常、忧郁成疾、极端处境... 都是我们最靠近虚无的时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如果某一天我们能洞察到 “原来世界首富和我一样可怜,我和我的狗一样可怜,再强大的理性和意志也经不起宇宙吹来的的一阵风,人人生而失败,众生皆苦。” 这就是我们怜悯之心升起了,佛家叫它 “大悲悯”。

如果我们能把那一刻的 “大悲悯” 培育到我们生命的所有时光所有事件,那么我们就成佛、得道了,我们也就长久地活在了无我、真我、自在、解脱之中。

这也是所谓的 “心不死则道不生”,而那些接近死亡与极限的事物往往成为杀死我们 “迷失之心” 的最后一把刀。

体会到虚无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智慧,不然我们可能会使用错误的方式对他人付诸实际无意义的爱。 佛家叫 “般若智慧”,道家叫 “正中合一”,也是 “回到元神”。我相信我们通过长期的禅修训练和深入内观都有充足的能力承载这样的智慧。

基于 “慈悲” 这样的情感之上,我们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去真正地 “爱” 他人,这不需要刻意学习,这是超越现象世界经验技巧逻辑的。就像我们知道如何自然地吃东西,就知道如何教婴儿吃东西,而不是强行把食物塞在其嘴里,我们的一切智慧都来自己自己的内心。

既然现在我们明白了,命运是众生共同造就,就像城市的路网一样,你我还没来,它就已经存在,大家的生命功课都是同一个主题:觉醒。 而足够的痛苦又是这堂功课的必经之路,那么所有的 “痛苦” 就都是我们的闹钟和原料,我们要做的就是借假修真,把它们转化为我们的 “觉醒” 之力。所以才说 一切发生的皆是有利于我(觉醒)的,也就是 “烦恼即菩提,苦难即菩提”。

以一位师父的话作为这一部分的结束:

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世界有慈悲心?

因为人即是世界缩影。 众生如你细胞,儿童是你的软肋,老人是你的脆骨,妇女是你柔肠,杀伐战争如同癌症,沙尘雾霾如同肺损,世界无可避免地走向成住坏空,亦如你会生老病死。 当你对这一切无常感到悲伤,就是你的慈悲心念,只有这种慈悲会引导你去寻找答案,亦如佛陀。- 梵夫


#末尾

结束了,那么我来简单归纳一下这篇文字想要表达的:

  • 清醒,就是出离情绪,做自己(和世界)的旁观者。
  • 觉醒,就是成为自己(身体和意识)的主宰,成就真我。
  • 修行,就是不断旁观自我、拆解自我,觉醒的过程。
  • 信念,就是坚若磐石的真我意识,它来自对规律和虚无的彻底领受。
  • 无我,就是自我被拆解完了,发现 “我” 是空的,和一切事物都一样。
  • 慈悲,就是在无我的基础之上,对世界产生的共情、怜悯、利他之心。

通过因果看待世界和自己,而不是通过现象,这样就可以超越现象,自然也就超越了现象世界的故事与烦恼。当看到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包括自己所有的念头,就可以了。看到就是了然,就是释怀,就是解脱。

如果需要具体的方法论,我们不妨从冥想和正念开始练习吧,互联网可以找到许多免费的资料,在家也可以修行,每一个念头、情绪发生的当下都是我们修行的道场。我也在之前的 《让大脑自举》 中简单介绍过关于冥想的信息,可以用于参考。

如果要从行为上直观地作出一些改变,我们可以尝试先做到一些简单的:

  • 不再关注他人的动态
  • 不再揣测他人的想法
  • 不再进入他人的故事和情绪
  • 不再设想还没发生的事情

把我们的精力都用于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我们内心真正在执取的事物,找到根源,疗愈它。

最后,如标题言,祝愿我们 “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各自超越习性,道进器成!

(完)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 https://surmon.me/article/254
9 / 9 条看法
访客身份
在下有一拙见,不知...
  • 王润泽
    王润泽🇰🇷KRSeoulWindowsChrome

    页面ui 设计得真用心,好好看。文章文笔也很好 👍 👍 👍 👍

    • Surmon
      Surmon🇮🇩IDDenpasarMac OSChrome

      回复

      谢谢啊。

  • 善念生花
    善念生花🇺🇸USWalthamMac OSSafari

    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觉醒的路上,当然我走的踉踉跄跄,看到你的一些文字,我感觉我充其量只走到了你所走的路程的十分之一处。倒不是去刻意比较什么,我会有一些疑问会不时的问你

    • Surmon
      Surmon🇮🇩IDJakartaMac OSChrome

      回复

      无论是否承认或自我认识到,每个人都走在觉醒的路上,实际上也无法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因缘业力,只要自己多实践一分,就会为自己多带来一分的欣喜。

      和之前的自我评价一样,我也还处于 “思维的善巧” 的阶段,在现实中的实践也是踉踉跄跄,所以我们互相帮助,一起精进。随时欢迎你的交流。

  • TanDv
    Tandv🇻🇳VNHanoiMac OSChrome

    Hi, I became aware of your blog in 2021. Your blog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me. I enjoy your posts about life experiences and what you've faced on the path you've chosen. Whenever I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 visit your blog, read your posts, and even listen to your music. I see myself in them, and I thank you for creating a blog like this. Please continue with it because there are likely many others out there following you, just like me. Well done, my friend.

    • Surmon
      Surmon🇮🇩IDJakartaMac OSChrome

      回复

      🙏 Thank you, it's my pleasure. I'm delighted you found the article helpful, and I will take every comment even more seriously.

  • 燿桃
    燿桃🇲🇾MYKuala LumpurWindowsEdge

    句句誅心,深得我意。

  • 摘繁华
    摘繁华🇨🇳CNChangzhouMac OSSafari

    说出了我这么多年一直想说的 😂

  • Surmon
    Surmon🇮🇩IDYogyakartaMac OSChrome

    千句肺腑,万字长言,无从摘要,顺喜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