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斯是陋室,唯吾芳馨
原创

是名体验

共 836 字,需阅读 2 分钟2024/09/13 下午565 次阅读

我曾大言不惭地说出过:人生没有意义,就是体验(experience)。

现在却认为彼时的自己是多么的自以为是。

如果体验是意义,体验就逃不过「色受想行识」的范畴,那么自然地只是把常人买房买车的执着、安全可控的执着,变成了经历体验或者喜新厌旧的执着。 这不还是在认贼(五蕴)作父!

这也是为什么看抖音小红书文案总是感受到一丝俗气,却又说不上哪里不对。

那就斗胆大言不惭地模仿一下三句义: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体验,即非体验,是名体验。 这也是上次的上海之行中,和朋友交流的最近最大的变化。

为什么?

彼时的「生命的意义就是体验」,意味着先默认了 生命是没有绝对意义的 ,但这并不重要。重点是「体验」意味着完全肯定了「五蕴」的实有,继而五蕴所衍生出的「自我」也当然是被完全承认并笃信奉行的。

于是「色受想行识」必须高频、持续地发生,才符合这样价值观的追求,于是「色声香味触法」必须反复地被创造,被尽可能更多地创造,「体验」才算完整。

很明显,这依旧是一种依然沉沦在迷惑中的价值观,而且比迷惑更甚一筹,因为「体验」被认为是生命最重要的事了。

某种程度来说,这其实是一种自取灭亡的价值取向。 当体验到达能力的极限时,体验受到限制时,体验开始乏味时,体验不得不暂停或中断时,一切的空虚和狂躁就会如暴风一样袭来。

所以,生命的意义还是体验吗?起码不是这样的「体验」。

那应该是怎样的体验?是使用内在的觉性,观察五蕴与外部世界的体验,任它流动,又如如不动。

或者,换个名字,叫它「觉受」会更贴切。

这才是生命意义的体验。

(完)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 https://surmon.me/article/284
2 / 2 条看法
访客身份
在下有一拙见,不知...
  • wildgun
    WildgunMac OSSafari

    偶尔路过,博主你好。 这批文章提到的话题,让我想到了之前有听一位研究泰国藏外贝叶经典(就是虽然是佛教贝叶经文书但是没有被收录入三藏的那些经典)的先生,来向我解释印度苦行僧的行为逻辑。 他的解释是:苦行僧刻苦修行,是因为持续不断感受到苦(一直不睡觉、一直睁着眼睛看太阳)这样就可以让人消解对苦的感受,也就是以眼前的痛,来冲淡对人生苦难的思索感受。 嗯……我觉得这种苦行僧的行为逻辑好像也有些类似你这篇文章里说的「某种程度来说,这其实是一种自取灭亡的价值取向。 」

    • Surmon
      Surmon🇭🇰HKHong KongMac OSChrome

      回复

      我表达的「自取灭亡」,是指:Ego 之路只会越走越迷失,迷失到极限就是极端的心理无助和精神痛苦。

      苦行,广义地说是佛陀时代之前在婆罗门教和古印度的沙门中就普遍流行的一种修行方式。但在佛法中,也包括佛陀个人的觉悟经历中,苦行被证明是没用的,因为它凭借意志就可以做到,并且无法瓦解痛苦的根源:自我。苦行,如果有作用,它便有依赖的条件:苦的不断发生,甚至它还处于二元对立的名色法之内,所以这不是什么真正的解决之道。

      狭义地说,在今天的背景下,和苦行最相似的应该就是「头陀行」了,但头陀行的核心目的是去除执着,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执着,这和古早「苦行」的动机目的都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