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斯是陋室,唯吾芳馨
原创

知行合一

共 3,005 字,需阅读 8 分钟2022/05/20 下午4,401 次阅读

我始终相信,再复杂的真理,科学也好,哲学也好,一定都可以通过简洁到一定程度的语言准确表达;如果不能,那只能是能力不够。

我暂且把这称之为 “解构的能力”,这种解构本身即是一种理解、领悟、思考方式。


“知行合一” 其实就是 “Be honest with yourself”,即:诚实面对自己

“知行合一” 不是字面意思的 “别光说不练”,否则那应该叫 “知行结合”。

“行” 是 “行为”,“知” 是 “心念”,人的行为一定是通过心念驱动的,心念是行为的内核,行为是心念的表现,所以,行为和心念应该是一体的,行为就是心念,心念就是行为。

王阳明认为 “心念” 这种脑部思维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看不见的 “行”(“一念发动处便是行”)所以强调 “修心”。


在我看,“知行合一” 不是用于 “解决” 问题的,而是用于理解问题的本质,甚至其充其量起到一个 “解释问题” 的作用,终究需要人去实践(“修”)。

言归正传。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矛盾并不来自于现实中的 “问题”,而是来自 “认识不到问题的根源”, 或者说我们遇到的大部分的矛盾不是 “行为与认知不一致的矛盾”,而是 “认知与认知不一致的矛盾”; 简短点说:因不够 “通透”,而无法 “释然”。

试想下,自认发胖的你,立誓要减肥,但却怎么减也减不下去,于是你去找原因。 结果发现,原来你下午的时候运动了一小时,结果到了晚上十二点你承受不了原始真实的饥饿感,总会来一份高热量的宵夜。

不难察觉:

  • 你的矛盾来源于 “减肥的行为” 与 “吃宵夜的行为” 的矛盾
  • 可转换为 “瘦下来(XXX)的欲望(心念)” 与 “饱腹(快乐)的欲望(心念)” 的矛盾

XXX 是什么呢?XXX 是和 “快乐” 同时存在于你内心的 “知”,它可能是价值观、欲望、或任何类型的念头,甚至不同诉求的人格或自我。

“饱腹(快乐)的欲望(心念)” > “吃宵夜的行为” 这样的行为过程是直接的,无需思考的;“饿了就吃” 等同于 “痒了就挠”,不假思索,不计利害,这就是王阳明说的 “致良知”

于是你问一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而减肥?你可能会得出结论:我是因为希望得到别人的夸赞而减肥的,我的动机是 “虚荣” 和 “融入社会”。

可以看出,你的矛盾来自于内心有多份 “知”,这些 “知” 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表现出的行为自然也是矛盾的,这份矛盾带给你纠结甚至痛苦。

在多份 “知” 之间经历了 “沟通” 后,你可能最终决定 “丢弃虚荣心”,遵从内心真正的需求 “你并不是真的想要减肥,你只是想要与外部和睦,想要得到认同”,于是你方可接受现实,接受 “丢弃部分杂念”,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体和诉求,不再在意外部的看法,饿了就吃,行于 “自然”,这即是一种 “释然”,因 “坦然” 而得到的 “释然”。

反过来亦是

也或许你认为 “良好的身体(材)才是正确的,才是你的真正诉求”,当然,如果是这种情况,你是不会因 “饱腹的心念” 而感受到纠结的,你已经知行合一了;换句话说,你能感受到痛苦的存在就是因为 “知行不合一”,或者说 “既要又要”。

亦或你仅仅是不想成为自己曾经厌恶过的那些中年油腻形象而克己,无论你的动机是什么,搞清楚它,承认它,面对它,协调它,释然它。


其实 “搞清楚” 这件事非常难,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我曾经或现在也有过许多标签,愤青/中二/悲观主义者/左派/自由意志主义者/世界公民... 乱七八杂,很多时候我也无法立即意识到, 我在批判政府时是在抗拒父权,我的激进源于不安,我分享于社交平台的信息并非为了分享而是希望被关注和认同, 想要反驳别人的观点其实反过来也完全能说服自己,甚至于对世界一切形式的反抗最原始的动机都仅仅是因为自身的脆弱不安而非朴素的正义感。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我意识到 “结果比动机更重要” 时,我又不那么在乎动机了,自此反倒一点点地突破局限(“致知”)。 这也是我比较建议的一种有实际意义的粗暴方法论:不刻意克制,想吃就吃,当胖到无法收敛,自己也无法接受时,“知” 就自然地变化了,“行” 也就自然地发生了,炒股、游戏...等类似需要克服人性的事情都可以这么应对,你最终总能在各种纠结中迭代出适合你的平衡

总体,我认为 “知行合一” 是一种粗暴有效的 “解释方式”,但也仅此而已,现代理学完全可以帮助你提供更好更多的 “修心” 方式。


关于 “存天理、灭人欲” 可以理解为:人的存在和活动就是一种 “天理”(人性)与 “人欲”(兽性)的博弈,这两者是互斥的,“天理” 多一分,“人欲” 就少一分; 像夫妻恩爱就是 “天理”,乱伦通奸就是 “人欲”,你的脑袋不可能同时运行着两套相反的准则,类似如此; 普世的道德准则向来都是逆人性的,宗教更甚,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种提倡,而非一种极端的准则,类似 “浸猪笼” 、“无后为大”、“因性取向被化学阉割的图灵”... 就是极端的实践。

然后,这是一个有关的,我一直秉持的观点和所鄙夷的事实:现实中大部分事情都需要把 “人性本恶、动机本恶” 作为假设才解释得通,才最贴近于世界运行的真实规律,所以 “人之初,性本善” 的真实意思是 “人之初,性本恶,但提倡善”。

这时,一切基于 “人本善” 的规则都变得虚伪和丑恶,其本意当然包含了教化社会的目的,但附加统治的立场后,其实际产生的结果是极端的约束和卷养; 儒家两千年和黑暗的中世纪就是这样一种实践,忽略现实,否认人欲(兽性),秩序(权力)至上,通俗地说:“儒家就是为统治者设计的,而非被统治者,我们可以粗暴地认为一切和儒家相反的,都是对被统治者有益的”。

直至今日,儒家依旧在发挥着 “维持着某种绝对理想的秩序” 的作用。 “绝对理想的秩序” 能对谁有好处呢?恐怕只对秩序的控制者有益,除此之外,人人皆为分子、构成、数字、红利、鱼肉、蚍蜉、蝼蚁; 社会被切分为了 “不惜一切代价的人” 和 “代价”,浮于表面的 “现代化开放” 与骨子里的 “陈迂腐臭” 相互交织,这就是我近三十的生命切身感受到的中国, 这是我从保安、快递员、流水线、维修工、小商贩、程序员、家庭、教育、婚嫁关系...的一切角度体验到的中国,绝对真切。

都是愚见,错就错吧,别纠正我。


2022-08-29 更。

也许,我是说也许,也许我真的是错的,我的错并非源于狭隘与无知,而是源于装满了情绪的内心,现实的底色已被定格,我戴上了一副取不下来的灰色滤镜, 我用一切的技能和知识也只是在 “求证现实是我所想”,所以我永远都会输出自洽但错误的答案。

不过,就这样吧,我会在下一次自省自纠。

(完)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 https://surmon.me/article/209
12 / 12 条看法
访客身份
在下有一拙见,不知...
  • Surmon
    Surmon🇮🇩IDLegianmacOSChrome

    曾经的我带着对儒家的偏见,对王阳明有许多误解,当下恰好解开了。

    他始终在论道,是在说内在,而不是在讲社会道德理性法则,不要被词汇的现代释义所迷惑,当然那也是由于我的 “无明” 所导致。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本自清净,本自具足
    • 有善有恶意之动:对立分别,贪嗔痴慢
    • 知善知恶是良知:弃执破妄,自得般若
    • 为善去恶是格物: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循理为善,动气为恶” 其实是在说道家的 “顺道而行,天人合一”,也就是 “发现事物规律,并顺应事物规律”。在佛教的角度就是:“无无明”。一个求自在,一个求解脱。

    • “善恶” 的真正含义是:分别心、贪嗔痴慢疑。
    • “真理” 的真正含义是 “天道”,或者 “道”。
    • “良知” 的真正含义是 “智慧”。
    • “格物” 的真正含义是 “修行”。
  • c
    C🇨🇳CNChongqingWindowsChrome

    😃 😃大佬,网站UI可以借鉴一哈不

    • Surmon
      Surmon🇭🇰HKCentralmacOSChrome

      回复

      🉑️   

  • 白磷
    白磷🇨🇳CNWuhanmacOSEdge

    羡慕博主的思想深度

  • 小朋友的大玩意
    小朋友的大玩意🇨🇳CNShanghaimacOSFirefox

    太棒了!

  • 访客666
    访客666🇺🇸USLos AngelesmacOSChrome

    牛牛牛

  • WH
    Wh🇨🇳CNChengduWindowsChrome

    大佬呀

  • ht
    Ht🇭🇰HKHong KongmacOSChrome

    《实践论》——毛泽东

  • Raya星海
    Raya星海🇭🇰HKHo Man TinmacOSEdge

    很赞! 🌻

    「都是愚见,错就错吧,别纠正我。 」纠正一下,没有愚见,都是对的。😏

    一切都是变动的,大胆的省略不确定,读者自辨。

    • laoyi
      Laoyi🇭🇰HKHong KongWindowsChrome

      回复

      很赞哦

  • Tokin
    Tokin🇭🇰HKTseung Kwan OmacOSEdge

    儒家那一套更多地是教人处理对父母、上级的关系这些为他人而活的思想,要名声、面子就累,但是真的越发认识到利己主义活的活会更幸福。

    • Surmon
      Surmon🇨🇳CNShanghaimacOSChrome

      回复

      大差不差吧。也是因为看起来立于道德高地(圣人、君子),这也导致儒家明面上长期占据 “政治正确” 的优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些规则其实就是 “礼”,是权力的需要的秩序,而不是社会实际需要的道德,这点就很像宗教内部的一种 “信条与惩罚”,“社会真实需要的道德” 现代社会已经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了:“法无禁止即可为,剩下的道德就应该是用来约束自身的,约束他人的律法已经做到了”。越现代人会越轻松,环境/文化/观念 都需要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