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不灭
意志永恒
明天周五,也是我在字节跳动的 LastDay,这是中午和同事吃饭时闲聊的一些废话。
如果我们认同 Code Review 行为的严苛程度是一家公司的价值观的体现的话。
那么「唯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则不会那么在乎软件的质量,它更在乎软件开发的速度和收益。
软件的价值当然不只是通过产品化之后在市场的评价和收益来判断的,其质量也不只是通过用户体验的产品维度来体现。
当你离职时,下一个接替你的可怜虫,它所面对的难以理解的架构和堆了好几年的屎山,它是否定这家公司愤而跑路还是因为接触到了更加精妙的设计更加忠实,都是一种人力上的收益体现,当然这是个很浅薄的角度。
实际上软件质量真正决定的还有:维护成本、扩展性、维护者的内心认同...等。
软件的价值观如果和商业上是一致的「唯效率至上」,那么即便它会开源,它的开源也不会是有效技术沉淀的输出,因为它只对「收益」负责,也就是带来的雇主品牌影响力负责,再具体点就是那些「Star、社区热度...」通俗点说就是 KPI 项目,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 “没有开源精神的开放源代码仓库”。
同样的,这样的价值观也决定了大部分事情都会比较关注 ROI 指标,但在实际过程中,这个指标总会被实践为 “关注短期利益”,这样的价值观不单单是与软件这种天然的熵增产物相矛盾,几乎与现世的一切大道都是背道而驰的。
当 “过渡关注 ROI” ≈ “关注短期收益” ≈ “以投机为原则不断膨胀(试错)”,
则 “难以沉淀输出” + “质量拉胯不堪” + “浮躁焦虑不断”。
这样的价值观也决定了,它在招每一个刚走出校园的小年轻时,心中想的更多的是 “这个人能用多短的时间(多低的成本)来为我服务干活”,而不是 “我作为他的第一家公司,以及出于我的社会责任,我应该给他好的培训、指导、优秀的技术积累,这是我作为企业的社会义务”。
当然的,到了内部,这样的价值观也会要求你必须 “超越昨天的自己”,其实这也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它无法去真正、科学地 “量化” 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好了多少,它通过素未谋面的人写的 PPT、通过 OKR 自评上写的打分、通过印象... 唯独会忽略那些 “看不出赚了多少钱,但是让软件更强壮的事情”;你总会焦虑,你总会被肩负 “超越自己” 的期望,你总会被觉得自己 “少一些爆点”,你总是会感觉怪怪的。
所以简单做个概括的话,这些没有灵魂(近似于工程师文化)的公司,大概都:
遗憾的是,国内的大部分公司似乎都是如此,我看到他们的口号都更像是一种自嗨的品牌广告,大部分自己也做不到,向社会做增益也是在献媚和比较,所谓的开源项目也只是一些面子工程。
如果你和我不一样,只是为了生存而去谋一份工作,那么当我上面说的都是废话。
喜歡工程師文化的話,到外國去工作,應該有你想要的工作體驗!
reply:
是,已经在做准备了 ✨
“没有开源精神的开源项目”说的好真实 😤
”如果你和我不一样,只是为了生存而去谋一份工作,那么我上面说的都是废话” 🐶
有什么新的目标方向了吗?
reply:
还没有,先躺平
追求高尚的前提是有命活下来,没有产出的公司会饿死全部的员工!
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稍微带头,改变下这样的现状呢?
😃
确实如此
那怎么办,国外的Google、FB会不会也这样?全职做开源挣钱吗?
衡量软件质量最浅显的指标: WTF/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