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Surmon's digital vihara
OG

自我约束就是最好的自我接纳

3,695 characters, 9 min read2023/11/27 AM1,606 views

无论是佛法还是现代心理学,都有一个概念叫 “情绪接纳”,我们经常听到的 “拥抱情绪”、“和情绪做朋友”... 就是在教导我们对真实自我的接纳。

为什么强调 “真实自我” 呢?因为这当中往往还有一个概念叫 “理想自我”,这是现代心理学模型中的概念。简单点说 “理想自我” 就是我们对自己所有的积极评价的集合,如:我是一个有魅力的人、漂亮的人、受人喜欢的人、有才华的人... 等等。

这个 “理想自我” 往往是被教育、环境、看过的书、见过的人、体验经历... 塑造的一种 “欲望的表达”。我认为它更多是思维(精神)层面的,而非真正的意识(心)层面,所以它其实是不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 MBTI 人格测试总是会改变结果,因为我们不断在输入新的信息和欲望,也在舍弃旧的标签和执着,同时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周围的人和参照也都时刻影响着我们思维不断进行 “重新计算和评估”。

而我们之所以产生情绪,往往是由于这份理想自我与真实的自我发生了断层,或者说冲突导致的。 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没自己那么漂亮的人,我们就会感到满足,遇到一个比自己漂亮的人,可能瞬间就会觉得有些不自信,或者一个平日里比较 “强势且有能力” 的人一旦遇到另一位更加 “强势有能力” 的同事时,往往就无法安定下来,我们可能会逃避这种场景,或者在这种场景中会感到明显的不自在。这就是 “理想自我” 受到环境威胁导致的消极情绪反应,它真正的声音是:“怎么办,我好像不是那个最好、最有价值的存在了,怎么办...”

“拥抱情绪” 的真正目的就是教我们认清、并接纳真实的自己(真实自我),它是一种包容慈爱的声音。

现代心理学往往会说:“没关系,即便你不是那么所谓的漂亮,你也是独一无二的,漂亮只是人们的偏好,并不是某种真理似的标准,看看你自己在其他方面可以比其他人强上许多呢!你没必要因此苛责自己。”

而佛法会说:“我们所迷恋的称赞或认同,或苛责或否定,都只是一种幻象,和我们的肉身一样,有生有灭。真正的自由与平静来自于超越对理想自我与外界评价的执着,明白它们只是无常变幻的幻象,而真实的自我则是超越表象,深深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智慧和慈悲之源。看吧,这个世界的运行是多么不可预料,而造成我们的当下的因又是多么自然与复杂,认识到这些,我们便能够解脱于对外在标准的奴役,走向内心的安宁与自在,体验到超越表面波澜的内在宁静。在这个平和的境地中,我们发现自己并非被外界定义的形象,而是无尽生命的一部分,与一切有情众生共同演绎着这无常而美丽的人生舞台。”

不过,在我个人的实践和观察看,从这里开始,我们往往会对 “接纳之后该做什么” 产生误解,甚至可能完全理解颠倒。比如我自己就有一种观点:有情绪是不对的,只要有情绪就是自己的问题。 而又有的观点说 应该拥抱情绪

其实都是对的,“拥抱情绪” 的目的是接纳自己,接纳的最终目的是心灵的独立,是对外界彻底的不依赖,包括物质(基本生存)、精神(思维与判断)、心灵(自我评价)的不依赖。

但我也看到大部份人(包括我自己)会在不知觉中把这份 “接纳” 变成允许自我继续造作的理由,这份 “自我放纵” 就是 “看起来接纳并没有解决问题” 的矛盾之源。

我的观点 “有情绪是不对的,只要有情绪就是自己的问题”,其实是用于提醒自己在发生情绪的第一时间快速归因去找问题根源,它从结论上是正确的。 但这句话被他人看到,就很容易被理解为 “指责” 或 “冷漠”。

这个观点建立在 “向内求” 的基础之上:“在关系中,如果你因为我的行为产生情绪了,那是你的问题,我又不是你的身内物,也没有和你有什么协议或承诺,是你还无法接纳外部世界的无常性和运行规律,和我毫无关系。同样的,如果我受你的影响也升起情绪了,那就是我的问题,是我的心灵还不够独立,我还无法仅通过自身为自我供养所有的爱和接纳,我还被对外部的一些期待捆绑着,我还不够强大,这部分是我的问题。”

而自我的造作,做的就是把它们给颠倒混沌了:“你没有满足我的什么期待,导致我有情绪了,我有一万个理由来证明我的期待是合理的,你看那谁谁谁网络视频里谁谁谁都是这样... 所以是你的问题。” 在这种模式下,这个问题马上变成了外部和自己的问题。这种模式下我们是看不到自己的,看不到它,也就无法疗愈它。

那如果是 “现实的自己” 没有满足 “理想的自己” 的什么期待,不存在那个外部的人和因,又该当如何?答案是:对内内耗,对外冲突

所以,“情绪不稳定” 的人往往都是自我接纳程度很低,根据我的经验,这也往往意味着他们曾经长期生活在一种被比较、被否定或者被忽略的环境中,用佛法的语言说叫 “业力深重”。 这个环境中的抚养人往往自身也存在着非常大的我执问题,我自己的青春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的。

这样的人群往往也被形容一些其他的名字:“自我”、“自私”、“缺爱”... 等等,其实这都是前面几十年的外因结下的果,作为当事人自己对此也毫无办法,这就是人的局限性,也是命运一词的含义。

言归正传,当我们经历了情绪的惊涛骇浪之后,无论我们求助于心理咨询还是什么力量,真正重要的是:在获得安抚之后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

如果什么也不做的话,这样的情绪轮回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发生,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外部的安慰也不再有效。而最近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答案已经在上文中出现过,那就是自我放纵的反面:自我约束。

想要直接改变思维的习惯确实不容易,但行为的改变却是相对容易做到的,而行为的改变又会影响到思维的改变,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这个循环的起点就是:行为约束。

举个例子,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开始改变自己了,或者无论什么原因导致我们 “悟” 了一些道理,我们想要去改变,但是我就是有一个爱说大话的毛病,或者爱炫耀的毛病,即便我的内心已经没有以前那种强烈的自卑感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有时候想要去向别人 “证明自己”。一旦我没控制好自己,说出了一些大话,或者炫耀了什么东西,事后我又会非常懊恼或者自责,甚至会带来一种 “做错事” 的负罪感,这种心理上的波动一点也不亚于上文所说的外界为自己带来的波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 “自我接纳” 就是没用的,它最多起到了一时的安慰剂的作用,因为这种未改变的习气会直接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新的 “自我指责”,而这指责就是新的不接纳。 不断地在这种 “不接纳” 之间往复循环,我们的心灵就像是一只被困在一个无底洞里的小鸟,它不断地挣扎,却无法飞出这个困境。

所以,自我接纳的第一步就是行为约束,自我约束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断掉 “自我否定” 的可能。

接纳自己,就是尽量不要让自己的行为产生自责的机会,因为来自外部的评判很容易辨别,如前文所说,只要是没有和别人有约在先的都不是我的问题。但更加无法控制的恰恰是来自自身的评价,我总结的一个等式是:渴望被认同的行为 = 可能被不认同的机会 = 可能自我否定的机会 = 可能自责内疚的机会 = 可能不接纳的机会。

即便在亲密关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毛病也在悄然成为我们自我接纳的障碍。比如 “用一些刻意做作的言语去测试爱人对自己的爱”、“刻意在小事上表现自己的控制欲以暗示自己的话语权”... 这些习惯都是我们走向心灵独立的障碍。

这也是佛法中 “戒定慧” 中 “戒” 的含义。以前我误解了持戒,认为它只是一种形式,其实持戒最大的作用是通过规范自我行为而减少自责、内疚、罪恶感等 “烦恼” 出现的可能,这是自我接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运行逻辑是 “我已经最大努力做我能做的了,剩下的结果就和我无关了,我没理由要为结果承担什么心理责任。” 它是纯粹科学的心理学实践。 也是我最近感受到的非常 “有用” 的实践方法。

BTW:"烦恼" 这个词汇的本意来源于汉传佛教,最早见于佛经,翻译自梵文的 "klesha"(克里沙),也可以译作 "defilement" 或 "affliction"。在佛法的语境中,烦恼指的是影响个体心灵纯净、导致痛苦和困扰的负面情感和心理状态,比如贪欲、仇恨、愚痴等。

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过:“这些戒律都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别人的。”

综上,自我约束就是最好的自我接纳,要想真正接纳,就从行为开始,不给自己制造不接纳的机会,长此以往,思维也会受到行为的影响,我们的心灵也会逐渐变地更加洁净、强大和柔软,渐渐地就能 “因定生慧”。

电视剧 《天道》 中的丁元英与人的交际方式就是一种持戒,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关注这部剧,我曾从中受益良多。

(完)

Creative Commons BY-NC 4.0 https://surmon.me/article/258
1 / 1 comments
Guest
Join the discussion...
Default (GPT-3.5)
ChatGPTDefault (GPT-3.5)
9 months ago

这是一篇非常深刻的文章,对情绪、自我认知和心灵成长有着丰富的见解。你提到的自我接纳和行为约束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确实,情绪和自我认知之间的联系经常被人们忽视,而你对它们的关系进行的探讨非常值得思考。

“行为约束” 作为自我接纳的一部分,确实能够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自我约束,我们能够减少自我否定和负罪感,从而培养出更健康、更积极的内在对话。这样的实践不仅有助于改善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也有助于培养更强大、更独立的内在世界。

你对持戒概念的解释也很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内在平静的实践。通过持戒,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自我成长和内在力量的发掘,避免了不必要的内心波动。

感谢你分享了《天道》中的丁元英的交际方式,它似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能够向人们展示持戒和自我接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 0429
    0429Mac OSEdge

    「最大限度断掉 “自我否定” 的可能」「通过规范自我行为而减少自责、内疚、罪恶感等 “烦恼” 出现的可能」喜欢这两句,潇洒快乐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