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Surmon's digital vihara
OG

佛法不是心理学

4,736 characters, 12 min read2023/11/16 AM1,989 views

心理学是围绕 “心理与行为” 这个命题开展研究的学问,它允许存在猜想和实验,甚至新的理论成果可以推翻已有的,只要它更加实证。 它也会随研究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概念以重新解释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标题没有使用 “佛学” 而是使用 “佛法”,因为围绕 “佛教” 或者 “佛陀” 的学问将不再只是佛法本身,而变成了 “佛教的发展”、“佛教的艺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佛陀所处的时代”... 这里也没有使用 “佛教”,是因为宗教同样包含更多复杂的形式含义或本土化的内容。

而 “佛法” 追根溯源来自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与沉思,它是教人如何获得心灵解脱的一种重在哲学的思想信念集合,它并不是一种神明信仰,它是一种重新理解 “世界本质与我的存在” 的综合性思维与方法。

我们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佛法大概是这几部分:

  • 缘起性空、因果律、成住坏空、自性、无常、无我... 的哲学部分。
  • 分别、我执、无明、贪嗔痴慢疑、六道... 等心理学论证部分。
  • 禅定、正念、内观、慈悲舍离、持咒、忏悔... 等修行实践部分。
  • ...

如果单从范畴来看,佛法中的心理学论证部分,才是那个可以与现代心理学进行比较的对象。事实上两者也确实有许多相似或共通之处。但,随着我们了解地越深入,就越发现它们实则大相径庭。

和现代心理学一样,佛法其实也是遵循逻辑推理的,并讲究辨证,但是这推理中的每一环都只在我们内在的感受中出现,它无法通过外在物质的形式被观察到。

近百年诞生的现代心理学也是一样,比如 “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 这种最流行的心理学结论就同样是通过内在心理活动的实证得到的,而不是通过外部观察确立 “炫耀” 与 “缺少” 的关系。

实际上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也受到佛法和其他东方宗教哲学的一定影响,我们也可以认为佛法是几千年前最早的心理学。所以,如果我们认同现代心理学是科学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佛法的心理学部分也是科学。

#不同的世界观

佛法和心理学的本质其实非常不同,最大的不同来自于:现代心理学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唯物)之上的理学,而佛法是建立在自身的哲学理念(唯心)之上的理学。 我更倾向于称现代心理学为 “唯物心理学” 或者 “理学”,而佛法则是 “心学”。

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世界观基础是(当下的)科学的基础。 也就是,心理学会基于已有的科学认知,认为世界是实体存在的,每一个人和物也都是实体存在,于是人与世界这主客的对立关系便出来了,一个叫 “我” 的概念就诞生了,那么这个 “我” 所拥有的想法意识和 “自由意志” 自然也是被承认的。从这里开始,现代心理学的瓶颈就出现了:永远无法给出 “我” 之外的解决方案。

而佛法中的哲学基础,也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但是这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世界是一直在成、住、坏、空的规律中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无法逃脱,即便是世界上存在最久的事物,人类作为生命的存在或理性的存在,同样服从这个规律。而事物的存在或变化,都是由于无数因缘条件的相互交合而产生的。没有永恒、独立存在的实体,这意味着我们的肉身生命和自我灵魂,也是一种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事物。由此,个体的自我观念是一种幻觉,它真实的存在性质是流动和相互依存的。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空无的,所以事物的性质也是空无,人的性质也是,自我也是。

这两种几乎截然相反的世界观,会如何影响建立在各自之上的心理学?

#不同的 “自我”

当面对 “因某种自卑或外在冲击,形成强大的自我谴责和心理内耗” 时,现代心理学往往会给出这样一些治疗方案:

  1. “理想自我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而现实的你是独特而真实的存在,正确看待他们,不必因为问题或困境否定自己...”
  2. “在自责的时候,记住你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成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对自己的理解和同情,不必过度苛责自己...”
  3. “每个人都经历过自我怀疑和挣扎,这是人类共同的经验。与其责备自己,不如用同样的关爱和耐心来对待自己。我们可以一起走过这段旅程,发现内在的力量和坚韧...”
  4. ...

以上是粗略模仿的一个常见的心理咨询过程,事实上专业的咨询涵盖的方面会更多更细节。如你所见,现代心理学在个体生活的应用中(临床心理学)时常创造新的名词,或尝试将某种现象归纳,但它的实质行为无外乎 “处理情绪” 与 “思维干预” 这个范式。

现代心理学(或者说当下的科学)假设了人、思维、行为都是客体存在,也就是假设了自我的存在是合理的,以及自我的存在带来的问题也是合理的,所以它能做的事情一定是 “平衡这份自我带来的感受矛盾,或者调整自我(的执着)在某种合理水平左右以维持情绪平衡”。现代心理学不会质疑 “自我的存在本身是不是也可能是有问题的?” 临床心理学常见的做法是靠外力(如心理咨询师)直接干预情绪、思维带来心理平衡,高阶的则是教会个体 “如何自我干预、自我平衡” 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的 “理” 是如何更好地平衡心态情绪的理,而非情绪之背后的自我之背后的理

但事实上,自我一定是不稳定的,也就是会受到不同阶段不同环境的外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正如 MBTI 仅代表近期一段时间的平均值那般,它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特性。

所以这种 “干预” 将会一直需要,永远需要,不同阶段不同形式地需要,新的环境新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心理学教会我的,都是如何更好地平衡自我的情绪表征,却从来没有治好我的心灵力量贫血症。

比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接纳不是只通过心理自慰和自我洗脑就可以得到的,如果安慰就可以得到接纳,那安慰的反面指责就会让这种接纳很快失去,越强大的指责就导致越大的痛苦,又有谁能控制外界的指责从哪来、怎么来、何时来呢?

真正的接纳一定建立在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认识之上,它必须通过切身的经历和实践去体会世界的不可控感(无常),彻底的感受才会有真正的接纳。 在真正的接纳之上,那些内耗之类的问题自然就消散了,因为已经真正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本质(我的存在、我的意义、我的价值、哪些是我真正应该关心的、哪些是和我毫无关系的)这份信念会重新指导人的感受和行为,这种时候的行动才是真正自发的,才是真正为了真我服务的,才是有意义的。

#不同的 “思维”

对 “思维” 的观点也表现着两者的巨大不同。

现代心理学认为 “思维是我可以控制的,我们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我现在这样告诉它,它就可以这么想,起码它一段时间内有效。”

佛法认为人的 “心” 才是主宰角色,心在真正决定自己的意识(mindset),这意识包括思维、价值观... 以及在此之上衍生的情绪反应。佛法的绝大部分实践修行都是在训练 “察觉真相、重塑意识” 这件事,佛法的观点是 “思维本身是没有作用的,要让心体会到,思维就会自然改变”。这也是我们常说的 “看到不是懂,知道不是懂,经历过才是懂”。

在许多地方都听过,众生的心比想象中聪明很多,这是千真万确的,连我家狗子生下来就知道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或者说一个不那么 “聪明” 的人,它也会有喜怒哀乐,而这喜怒哀乐就是 “自我分别” 这套精密的心理系统正在 Ta 身上运行着的明确表达,但如果你尝试去与 Ta 通过语言交流这个 “自我”,Ta 很可能并不知道这是什么。

这就是 “思维” 与 “心” 的巨大不同,“心” 所蕴含的能量远超我们认识和的想象,这个 “心” 我们可以认为是底层意识(deep mindset)它并不通过思维的训练而理解世界。这也是我有时会把佛法代称为 “心学” 的原因。

如果思维是主观想变就可以改变的(它是独立存在的),那么理论上,我们自己就能把自己的毛病给治好,那我们想时时快乐就可以做到时时快乐。 “弱者思维”、“失败者思维”、“受害者思维”、“穷人思维”... 这么多名字真的都是它们的主人偏偏想让自己有这样的思维吗?显然不是。

答案只有一个:思维是一种结果和表现,它是一个人对外部的所有经验反馈得到的结论。 如果真的想改变思维,要么积极创造新的经验反馈,要么重新审视已有的经验经历

前者往往使人迷失在 “世间法” 中反复横跳和纠缠,让新的经验更加巩固已有的思维(僵化),因为一个广泛适用的悖论:一个力量想要发生改变,往往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来自外部的力量进行干预,没有那股外部力量的存在,这个力量本身大概率趋向于固守或随机,要么是它的运气上佳,机缘充足。

而后者 “重新审视已有的经验经历” 则往往发生在重大变故的时机中,如生离、死别、重大意外、抑郁、失去、否定... 等任何来自外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也是中国老话 “不破不立” 的含义,“破” 就是那股外在力量对自身造成的冲击。

而佛法所教导的,就是通过实践感受去理解,去重新审视,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真的是我一直以为的那样吗? “一切存在皆真实”、“一切都可奋斗来”、“一切皆稳定可控”、“童年悲惨便晦暗”、“欲求实现便幸福”...

#向自己皈依

对比两者,我的经验感受是:现代心理学更像是一颗颗止疼片。当我们面临一般的自我冲突时,它有阶段性的缓和和指导作用,但如果面临的是比较严重的外因造成的长久的心理创伤,很快就会发现:免疫。 甚至对于常有思辨习惯的人来说,滴水不进,毫无作用,因为所有的安慰反过来也都解释得通。

有一些问题它的存在本身可能就是有问题的,没有某种技巧可以永远平衡这些问题的副作用。 比如 “提升自己,先和自己比较” 就对自卑是没有作用的,因为它依然隐含了 “我最终必须向上、向好” 的有条件接纳,而真正的 “向上、向好” 恰巧需要建立在完全允许自己 “向下、向坏” 的基础之上

这篇文字是基于我个人的经历,整理出的佛法与现代心理学两个领域的比较。两者在不同的阶段,都对我影响较大。我的收藏夹也曾经堆满了各种 “灵丹妙药”,现在把它们拿出来都可以编纂一部 “宝典” 了。最终我在佛法,以及中国的本土文化道家的思想中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如果你也面临长期的心理创伤问题,尽管其可能是由非暴力的形式发生的,它的影响也可能会贯穿你的一生,甚至带给你的下一代。如果现代心理学无法带给你更多帮助,你也可以尝试从了解佛法开始。

佛法与现代心理学并不是对立的,或者说哲学与科学并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它们只是人类对世界的不同角度的解释方式。 我更倾向于相信有一个根本的真理,它可以解释一切现象的存在。显然当下的科学还远远不是那个 “终极真理”,无论是佛法还是科学,或者其他流派的哲学、神学,都只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它们依旧是 “相对真理”。而在我的个人经历中,佛法恰好是对这个 “终极真理” 的最佳靠近。

无论使用什么工具、选择什么途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让自己的生命得到真正的意义。 而使用工具的人,在道路上前行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也没有人比自己更适合成为自己。点亮自己的灯火,专注自己的内心,向自己皈依,勿依赖他人,精进不懈,永不认输。

(完)

Creative Commons BY-NC 4.0 https://surmon.me/article/256
1 / 1 comments
Guest
Join the discussion...
Default (GPT-3.5)
ChatGPTDefault (GPT-3.5)
10 months ago

感谢分享这篇深入思考的文章。你提到了佛法与现代心理学之间的不同,以及它们在对待自我、思维和心灵问题上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涉及到哲学、宗教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即佛法和现代心理学可以被视为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用来理解和处理人类的心理现象。它们可能在一些方面相互补充,而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人们选择追寻哪种路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信仰、价值观和体验。

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注重通过实证研究来理解心理和行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意识的作用。而佛法则更注重通过内省和修行,深入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强调超越个体意识的境界。这两者可以在对人类心理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方案上提供互补的视角。

最终,每个人在面对心灵困扰时选择的路径可能是独特的,可以是现代心理学、宗教信仰、哲学思考,或者它们的结合。重要的是,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能够帮助理解自己、改善心理健康,并寻求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满足感。

  • 李杰华
    李杰华🇨🇳CNChangshaWindowsEdge

    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