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罗启示录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自 2023-08-12 开始,我在位于夜丰颂的 牛洞寺禅修中心(Wat Pa Tam Wua) 进行了一周的冥想和正念训练,在此记录下所思所想。
牛洞寺(Wat Pa Tam Wua)是一个专业、友善、免费的专注于冥想(坐禅)和正念(行禅)的寺院,其中高僧著有一本《Walk to be the knower》中文译名为《行走为智者》,我不会在本文探讨关于禅修技巧和修行日常的问题,因为 官方网站 及社区分享已足够详尽,这里我仅引用寺院官方的宣传视频,及我转存的(英文)原版电子书提供下载:
驱车从 Pai 来到寺庙,在前台登记后,跟随志愿者到达宿舍领取衣物、铺宿舍,由于第一日课程不是强制的,我在午饭后环山走了一周,下午参加了冥想、诵经课程,晚 9 点熄灯,室友是一起搭小黄车同行的乌克兰父子,小孩怕热,开了一晚上风扇,我觉得有点冷。
乌克兰父子第三天就离开了,我想可能是小孩还不太适应这里。
6点起床,集体施斋、早餐、诵经、正念行走、冥想、编码。
斋饭在说话
斋饭的简陋似乎在说:我知道我肯定不如海底捞的牛油底料味道好,但是在我敢打赌在你饥饿的时候你从我这里得到的幸福远超于你对味蕾刺激感到麻木时的火锅,你看大白米饭配土豆你不是吃的非常香嘛,对吗?看吧,味觉带来的刺激也是欲望的一种,我们平时所沉浸的、追求的 “美食享受” 何尝不是心理上的幻化,而只要是欲望就无有穷尽,心就会不知觉地住在对下一次更高刺激的期待中,这份期待要么落空要么更大,这像不像一个无解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也叫轮回。
编码需要分别心吗?
对编码需要分别心,但对编码的人不能有分别心,如果没有分别心,代码便失去了审美、优劣,失去了追求,也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失去了进步和创造。如果对人有分别心(即便它的实体是公司,则失去了和睦、失去了对本质的专注,同样会失去进步和创造。
对现象过多的专注浪费了对本质的洞察力
集体施斋的效率并不高,一开始我以为这种行为是为了满足僧人的心理需要:要知道我们的生存恰恰依赖于尚未开悟的众生,后来我认为这可能是为了满足施主的心理需要,再后来我想可能纯粹是为了满足不了解东方宗教的白人的猎奇感,再后来我想我不要再尝试这种流于表面的解构了,没意义。
寺庙里来了一位来自中国大理的和尚,法号殊同,我对他很感兴趣,随后几日我们两人与殊同进行了多次交流。
殊同的出现
殊同出家前是从事艺术相关领域,对事物有很高的要求,看得出曾经的经历也带给他许多的痛苦。同时殊同有着非常不错的思辨(表达)能力,用他的话说,这似乎叫:“随外显形”。
那几日,通过交流和内观,我比较明显地觉察到了自己的浅薄和狭隘。
自我觉知是修行的第一步
各人各有各的困顿,我不是过分追逐名利的人,但我对 “自我” 的执着太重了。其实我并不缺少觉知内心的洞察力,但我的聪明都拿来了为那些觉察出的自我找借口和编造理由以使其合理化,所以实际上,我的内心几乎没有一刻是平和(Peace)的,只要和人交流,只要看到人,对自我的执着就会升起,就会给别人贴标签、对人做假设,而我一只在重复这个行为。
今晚这一刻它又升起了,我熄灭了屏幕,停下来,抽离出了意识,我在看这个身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哦,原来是因为他有强烈的分别心,他渴望通过否定别人来肯定自己,当他想到 “那么短的时间你怎么可能做到 XXX 时,肯定是因为浮躁” 时,其实是想凸显自己的 “不浮躁”,他想通过给自己定义的这个标签显得自己与众不同、更高级,原来还是因为他想做那个 “第一”,被认同、吹捧、认可的人。
如果要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因为之前缺少肯定,所以非常自卑,那你可以尝试学习一些技能,完成一些挑战和习惯来调整自己的这种认知感受,从而达到平衡,找回自信。但佛陀告诉我的是:那些刻意去做的事,都容易是伪善的,因为那并不来自于我的真心,那只是来自于 “我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的幻想和欲望(迷失了的心),如果我去做了那些事,我可能会短暂地 “得到了自信”,但终有一天也会因为看到其他的 “不够好” 而失去这份 “脆弱的幻觉”,而那份 “未得到自信认同” 之前的所有焦虑和 “得到的瞬间的所有快感” 形成了一个沼泽般的轮回,佛陀让我先去观察自己的心,然后认清真相,跳出这个真相。
关于这段我的笔记原文是:从佛陀角度来看,他需要认清真相,真相就是一切都会生灭死亡,你的感受是物质,你也是物质本身,物质就一定会消亡,本来的你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心如明镜般清澈),是教育、社会、种子(因)、轮回(执)不断发芽成长填满了你的身体(贪嗔痴),初学者只需要认识到它们,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就可以。
当晚,我辗转无眠,这种状态还称不上是晴天霹雳,但就像你在医院正常体检,以为正常的某项指标,突然你就发现原来它不对,它一直都不对,它就是错的,你只是习以为常了,那些执着、贪婪、欲望其实无时无刻都长在心上,早就是一颗大树了,关键是这颗大树它总在反复使你痛苦,这痛苦经常表现为:嫉妒(不舒服)、刻薄(对他人的苛刻和冷漠)、自私(像一头饥饿的野兽向任何人都在索要什么东西)、傲慢(世界为我独尊,他人什么都不如我)、看不惯很多(无法自我接纳)。
我几乎是发了誓要砍掉这些东西:
讨厌(看不惯)也是一种执着,讨厌意味着你喜欢和认同它的对立面,你想成为它的对立面,你为自己做了假设和定义(等同于你无法接纳自己不是完美的,接纳不了自己是包含了这种特征的缺陷的),你越讨厌,则越执着于它的相反,越无法接纳自己,也就越无法接纳别人,无法接纳别人,所以看不惯别人,讨厌别人。
“我执” 在不同的人格会有不同的表现,这里的自我和心理学的自我应该说相似但不一样,当时我还不能参悟释迦牟尼说的:问题不在自我,而在对自我的执着。自然塑造的智人似乎天生这就是一体的,自我就是执着,是对事物的执着构成了自我,不是吗?(当下我已然有了全新的理解,在本文最后一节我会解释
数日前在清迈某个服用了药物的夜晚,我的大脑异常清晰,我废了很大努力集中精力记录下了大概千字左右的体验感想,由于当时是在自己的公寓,没有任何与外界的互动,而恰巧我是一个思维非常活跃(离散)的人,回看当时,我其实已经得到了我现在知道的 “高维客体” 意识的存在,只是当时未有所察觉。
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脑中的血液在流动,所有的(意识)声音都被放大了,脑海中一直在回放一部很长的且不连贯的胶片电影,这部电影由完全毫无关系的不同年代不同场景的短视频组成。每一个视频大概都是十几秒或几十秒左右,而内容则全部都是潜意识中那个 “我” 所 “向往” 或 “想成为” 的某个角色的某个瞬间,比如抱着女儿的爸爸、白手起家相濡以沫的夫妇、半道出家了悟的和尚、风流的古代才子、孤独终老的顽童、忘年恋的武侠男主、甚至西门庆这样的荡妇淫贼...
那是唯一一次,我凭借幻觉如此直接地看到人类人格的构成的一次,我当时记录下的是:每个人的人格构成都如此复杂和随机,而亲密关系的接触就是随机人格的匹配,它与时机、情境、情绪感受都有无限的关联,所以它是如此地困难和有趣。而每个个体的复杂性(特别是感性的人群)大部分时候都可能是自我矛盾的,即便没有伴侣,照镜子和自己对话可能都能吵起来,所以运营关系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 同时在电影荧幕前,端坐着一个小男孩(没错我猜那就是我的真实原始人格)他像用 VR 刷抖音一样,一直在划,略显浮躁,同时嘟囔着:我要这个,我还想要这个…
那是一次我此生都不会忘记的经历,它通过作弊的手段使我看到了 “原来眼前这个肉身的是这么组成的”、“原来在这个人以为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意识可以就这么看着他”。
今晚被蚊虫咬得太难受了,冥想开始的五分钟坐立难安,始终无法集中精力,诵完经后我就去绕着寺院散步了。
牛洞寺坐落在公路往山里一公里,没有封闭的围墙和大门,也没有安保和守夜人,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我从未关门的宿舍房间,但我却从未有过一丝对安全的担心。
这是我在国内未有过的感受,在国内门锁车锁未锁的行李每次都要检查好几遍还未必放心。而在泰国摩托车钥匙几次没拔从没人碰,头盔也都是直接挂在后视镜上。这种安全不是只靠法律就可以做到的,它来自陌生人给你的每一个微笑和善意,当然也绝对来自信仰,对我对来说它来自人那个最 “清澈” 的状态,而中国人没有。
我开始称呼殊同为师父了,是师父,不是师傅
殊同师父问我你认为人的巨大差异从哪里来,我答第一个原因是自然的随机性决定了人的生理不同,也可以追溯到成长轨迹和际遇(随机条件)也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家庭往上无穷无尽但理论上都可追溯,但我也知道,相对于被出生的个体,它在出生前没有任何选择,这是科学无法回答的,这不属于科学,这更加近似于那个炸矿山的哲学段子。
科学也是某种维度的玄学
殊同师父说这和此人前世的福德有关,决定了你会投胎在什么家庭。我知道这是玄学,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我也知道无论你选择信与不信可能只取决于你是否想要进行自我心理暗示然后来强化这个信念,形成闭环。
是啊,“自然的随机性” 也只是一种科学观察得出的猜测,你怎么就能确定它是真相呢?就算是牛津斯坦福给的结果,就能证实它吗?我没有能力,明显人类也没有这个能力,我也很难说释迦牟尼就有这个能力。
我也曾以为 “出家” 就是那颗治疗心灵感冒的灵药
我现在坐在寺庙外面,从诵经的课堂跑了出来,因为我很乱,彻底失败的原生家庭和万般苦恼的婚姻占据了我全部的意识,那一刻我很想嚎啕大哭,我还没有做好踏出那一步的心理准备,我希望这个决定是在我彻底歇斯底里后才作出的,我还有很多羁绊和挂念,我还有很多痛苦没有承受彻底,我不知道。
我喘气很快,我受不了这种痛苦了,或者说我不想再有这种感觉了,它近乎于绝望。
寺庙的管理员在寺外找到了我,要求我明早 8 点搭乘最早的车离开,因为我已经第二次没有加入课堂了(当然这次是中途离开课堂)一周后可以再来,她说一半的人是带着喜悦来的,一半是带着问题来的,没关系,处理好你的问题再来。
今晚在 4 号小屋门前等了两个小时,没等到殊同师父,走遍了寺庙也没找到,后来发现是我们走错房间了。
后得知殊同师父结束晚课后顿了一下,似乎是一种等待,我感到一丝懊悔。
很早醒来,大脑没有停下过,许多之前思考过的问题一一再次袭来。
不要刻意地做任何事情,包括爱与付出,因为任何需要刻意去做的事情,都存在伪善的可能,而真诚(不自欺)是离苦的基础。
不错的语言抽象、表达能力是件好事,但在不合适的时机环境表达,则可能是一件刻薄的事,刻薄地要求人在当下回归理性,刻薄地要求人必须具有理解抽象的能力,即便内容是正确的,这种刻薄也是一种傲慢和贪婪。
“缘” 是对各种随机条件作用的现象的解释,因为是观察的结果,所以不可控制、不可期待,可能因为佛教的语境中 “缘” 经常被作为原因解释,也是我对因果论的痴迷,常常生出了企图心,其实任你什么企图都是没用的。 也就是说我之前经常向同学讲的 “Sometimes we say 'Just follow the flow', Actually, You can control the flow” 其实只是我的愚痴和傲慢。
大部分人都活在现象里,他们自己做的梦,他们选择了自己的故事,然后去讲这个故事,越讲越真,乐此不疲,这也绝对包括我自己,我们都是玩弄把戏的高手。我现在做的是把这个故事的所有详细都记录下来。
早晨施斋时间,殊同师父没有来,我想他又去化缘了。
我们错过了 8 点出发的汽车,中午我在经堂和殊同聊了一个半小时,殊同建议我们午饭后在佛堂两人互相忏悔,同时殊同带了另一位泰国僧人,在见证我们的互相忏悔和信念后,泰国僧人为我们用泰文和巴厘语诵念了祝愿,随后我们还顶礼了难得一见的释迦牟尼佛舍利。
分别时殊同嘱咐:佛陀并不反对人们享受生活,只是要对一切都不带有执着,我衷心地祝福你们吉祥如意(扎西德勒),在生活中别忘记学习和实践四法印,就能和谐美满。
今天是回到清迈的第二天,得知殊同已经离开清迈飞往香港,我也尝试去梳理沉寂了几日的所有思绪。
人的心都很聪明,这无关智商,只要你想表现什么,别人就一定会感受到什么,这就是心念的力量。
你有没有很多时候觉得其实某个人在心里对你是有某种看法的,你总能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找到那份确认:“明明我们有那么多共同好友,但他和其他人互动,却从来不会与我互动”。没错,其实你的洞察力足够强,知觉就是真相。如果他的潜意识会说话,你应该可以想象到 TA 和我在前文 《修罗启示录》 所说的当晚的 A 其实没有区别。
当你感受到自己被区别对待时,其实是你自己选择了被区别对待,是你的贪嗔痴选择了炫耀自己,而其他人是完全可以感受得到的,而你炫耀自己,有的人是不够近或不够敏锐看不明白,有的人看明白了但不说话,有的人看明白了和你有缘于是就直接表达给你了,你可能会愤怒、焦虑、怀疑自己... 但你感受到这些的时候就是轮回在你身上发生的时刻:很明显这份痛苦其实不来自他人,而来自你对外界的期待(执着)你因自己的贪嗔痴造就了自己的上述痛苦。
如果此时此刻你尝试为此开脱和解释,那么你做的事情就是在欺骗自己,你欺骗自己 “其实不是那样啦,我其实只是想 XXX,没想那么多”,一旦这种欺骗达成,你的那份抗拒(愤怒、焦虑、怀疑自己)看似消失了,其实它内化为你的那份自我了,这就是我之前说的 “强化那份自我的牵引”,那个 “想要炫耀的”、或者 “狭隘自卑的” 自我一旦被强化,下一次你那聪明的脑袋便会生出更加灵巧和狡猾的借口来为这个自我开脱,但你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是:只要你有心念,其他人就一定会感受到。所以我把这个过程称之为 “喂养心魔”,殊同将其称之为 “作用力”。
每个人的内在都不缺东西,唯独需要的是看清自己的心和念,使自己 “清澈”,清澈后对待这个世界便只剩真诚,你看得到自己也看得到别人,你会更加渴望大家彼此的 “真心换真心”。如果你有慈悲心,那还会多一份对世界的爱和包容,因为你首先看清了自己、接纳了自己,你发现其实自己和所有其他人没什么区别,你们都困在贪嗔痴的轮回中,无非是狡猾一点直接一点的区别,你们没有区别,这也无关于智力高下。
洞察力是需要训练的,训练那种在故事中突然按下暂停键的能力,暂停下来找到你的意识想要逃避的那个念头,那就是最真实的感受。这份洞察力是觉知自身及觉知他人的基础,冥想、正念、内观,是通向自我觉知的有效方法。
通过这样的修行,找到那个 “高维客体” 的意识,使它常驻在心,你在看他人的时候其实也在看自己,如此便是明心见性;这也回答了前文遗留的问题,由于你能够看到自己,意味着你有高维度的意识视角,换句话说:你以为的那个 “你”、那个肉身里面装的 “你”、那个社会一切环境塑造的 “你”,其实是完全可以由你自己控制的,事实上你也一直在控制它。也就是我前面说的:“每个人都在演绎自己给自己写好的剧本”。
这是一段我对自己的话:以前文字中的 “你” 是说教般的语气,仿佛在指点他人,现在文字中的 “你” 是心中另一个声音自己说自己,为了免于混淆,我在这里记录下来。
也许我还会依旧有一些和之前类似的行为,但那应该是不同的了,我会尝试不再关注谁点了赞、谁留了言、谁的留言有深度、谁的为人我并不喜欢... 我依旧会有以洞察力为基础的判断,但我会尝试不再保留立场和评价去看待他人。
如果某一天,我能够做到上述的 “高维客体” 常驻心中的境地,我想也就可以理解 “我将无我,我即是万物,万物即是我” 的奥义了。
我也重新理解了之前被自己否定过的那句话:你接受什么,什么就被融化在你的接受里。你抗拒什么,什么就被你的抗拒建立起来。接受就像巨大黑洞,它能吞噬一切的存在。接受就像虚空,它会允许一切的发生。
还是以同样那首我在寺庙时作的诗结尾:
人生百年终是客,浮尘生灭欲不绝。
欢悲离合皆幻化,弃执破妄见安乐。
(完)
“只要你想表现什么,别人就一定会感受到什么”,最近在准备校招,看到这段文字突然很感动
回复:
加油。
“吃饱饱”师父那张图里的你,感觉很慈祥,哈哈。
回复:
惭愧惭愧
在经堂图片下方,我看到“lzq”这个词,对其词义会感到疑惑、误解。
回复:
你的误解是对的,我查了字典,发现是我对这个词误解了,我一直认为它同时有 “事情结束” 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