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野
Be wild
“舍利” 一词来自印度梵文 "शरीर",原意指 “人死后身体的总称” 或 “遗骸”,如果是火葬,则可以理解为 “尸体火化后的骨灰”。
尸体在火化后,往往会在最终的骨灰中发现一些高硬度的微粒,这些微粒即 “舍利”;鉴于现实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存在 “遗物崇拜” , 以寄托一定的怀念和尊敬,所以 “舍利” 一词也常常以文学甚至神话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首先,准备一根(或一堆)骨头,鸡、猪骨头都可以,对其逐渐加温,你大概会观察到以下过程:
首先,骨头会在高温(约 800°C ~ 900°C,最接近火葬场极限的温度)下分解,骨骼中的有机物开始碳化,你可以肉眼可见地发现 “骨头变(灰)黑了”,持续加热,有机物将逐渐分解,你会观察到骨头开始 “断裂” 了; 碳化的同时,碳元素在高温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待所有的有机物都燃烧殆尽,你就得到了所谓的 “骨灰”,实际上是一些骨头的残骸和碎末,并非完全的粉末状,大概如下图。
温度较低(小于 1000°C)时,骨灰的主要成分主要为 羟基磷酸钙 和未燃烧的碳,持续加温,你会发现骨灰可以被 “溶化”, 在更高温度(约 1600°C)左右,羟基磷酸钙会分解为 磷酸三钙 ,同时残余的碳则完全氧化(成为空气), 磷酸三钙在 1670°C 会溶化 ,泠却后形成有玻璃光泽的高硬度微粒; 如果此过程中有其他任何包含色素的物质进入,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最终的舍利大概如下图。
现代火葬程序 中,大多使用柴油或天然气对尸体进行火化, 一般温度在 1000°C 左右,且是有一个人为控制的阶梯升温的周期,无法达到骨灰(羟基磷酸钙)的熔点,基本上不可能烧出舍利。
古印度时期的人崇尚火葬 ,也不难想象,受限于时代背景,大部分普通人的火葬形式大概率也比较简单粗暴,基本类似于影视作品中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 但并不排除某些情况下人们会采用 “封窑式火葬容器” + “名贵燃烧木材” 的方式来为某些具有名望(如高僧)的人进行火葬,在这样的条件下,是有可能达到 1500°C 左右的高温的;如此,僧人地位越高,就意味着火葬质量更好,烧出舍利子的可能就更大。
当然,肯定也存在火葬时有信徒往火堆里扔各种金银玉器(金属/矿制品)的情况,待火焰冷却以后,楞说是舍利子,仔细看,可能连珠子上边的孔道都还在。
我们通过现象认识世界,任何形式的崇拜都可以被理解,出于好奇,我们可以去探索事物的形成原因,但形式永远不是重点,更不是全部;舍利本身没有任何附加值,“高僧的舍利” 重点是高僧,而不是舍利。
高僧最宝贵的一切在于他们生前的言与行、作与译,而非遗骸里,而这些最宝贵的遗产并不会随着他们的陨落而消亡,反会融入到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传承中去。
原始佛学亦没有对舍利子进行神化,佛学就是千年前 “释迦牟尼这个人” 悟出的的寻求精神解脱之法,某种维度来看就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尼采的虚无主义是类似的,它拥有自洽而不迷信的完整世界观,只是它更完备更系统而已, 所以务必不要神化佛教,也不要迷信某一个学派,更没必要去攻击宗教,辩证地看待一切; 佛教在后世演化中,有被政治裹挟或被个人利用,但这并不影响佛教深刻且聪颖的哲学内涵。
如果你依然心怀偏见,那么这里有一篇拙作 《佛教的偏见》 奉上,请不吝赐教。
科学从不与任何东西对立,如果有一天神出现在人类面前,那么神就是科学的;但在这一天没有到来之前,在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神存在之前,我们只能说神暂时是不科学的,科学指向的永远都是事实,其从不与任何东西对立。
我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但是神明某天站在我面前,我也要研究神迹的科学原理,而不是否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