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Surmon's digital vihara
OG

Web 3.0

2,605 characters, 7 min read2022/03/26 PM6,578 views

绝大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互联网亦是。

#Web 1.0

在继 《Web 近代史》 之后的时代,往往被称之为 Web 1.0。

以各大门户、搜索引擎等流量中心为主,特点是以权威信息源为中心的信息单向流动。

在 Web 1.0 时代,用户感知最大的是 “信息的自由获取”,除去传统的电视、报刊等媒体形式,Web 1.0 允许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取想要的信息。

雅虎、新浪、百度、谷歌、腾讯等网站都是 Web 1.0 的代表。

#Web 2.0

伴随着互联网基建的普及,在 Web 2.0 时代,用户感知最大的是 “信息的生产与传播”。

像微博、微信、Youtub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等,无论其交互形式是网页、App、VR...或什么,其显著的特点是 “任何人都具有完备的信息生产能力”。

你的一条推文,或对他人的一条评论,都可以被任何人看到。

每个人都从 “信息的消费者”,同时变成了 “信息的产生者”。

#Web 3.0

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给 3.0 一些不同维度的定义 ,从基建能力、交互形式、工程技术...等。

有人说是基于数理统计的 AI、ML、大数据,有人说是基于 5G 的万物互联,也有人说是 VR、AR 等新颖形式的人机体验。

今天的人们赋予 Web 3.0 的意义是: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以太坊共同创办人 Gavin Wood)”

#中心化

中心化很容易理解,即:“你在银行的存款数额不是由你决定的,而是由银行的数据库,或数据库的管理员决定的” 。

那自然,也可以是由下一个入侵银行的黑客决定的,它也当然可以随着银行 IT 系统的崩溃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尽管你可以通过容灾或密码学技术优化银行的系统,但你的数据的管理权始终在某个 “谁” 的手里。

题外话:从社会工程的角度看,“人” 永远是系统最大的漏洞。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 就是将这种 “数据的管理权” 赋予每一个人。

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银行有 10 个用户,每个用户都有 100 元存款,在以前,银行的数据库会有一张表,表中记录了每个用户的 ID 与其存款数额。 一旦任何人拿到篡改这张表的权限,所有人的存款都将不再安全,这就是中心化。

而在 “去中心化模型” 中,我们可以将这张表改为一个集合,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独立的集合,每个用户都可以自由地操作自己的集合。 这样,当用户 A 向用户 B 转账 50 元时,所有的用户(包括 A 和 B)都会收到广播,并在自己的集合中记录下 “A 向 B 转账 50 元” 这条信息。

每一条 “A 向 B 转账 50 元” 这样的信息都是一个独立的事务,可以被任何人看到(公开透明),这样的一条信息往往被称之为 Block(区块)。 无数条这样的信息叠加(链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 “区块链”,这个 “区块链”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去中心化” 的基石。

当用户需要查询自己的存款时,只需要查询自己的集合,不需要查询数据库(因每个人的集合数据都是一致的)这就是去中心化。

那么,如何确保 “链上的区块信息” 一定是完整(未经篡改)的?

这背后就涉及到了 “基于密码学的不可逆计算” 及 “共识”(有兴趣的可以阅读 Bitcoin - 白皮书 )。

“不可逆” 也不是说绝对不可逆,一是为了表达 “不可逆” 的确定性,二是 “不可逆” 是假设于当前已知技术的算力背景下。

所谓 “共识” 是指,当一个人拿到了一个 “A 向 B 转账 50 元” 这样的信息,他必须确保这个信息是完整的(未经篡改),否则,这个信息就会被删除。

所以如果你或谁想要强行为自己写入一条虚假的 “C 向自己转入 100 元” 的信息,这条信息就会被删除,从而失效,这就是 “共识”。

当然,如果你有能力黑掉超过 50% 的用户的链数据,并全部篡改的话,是可以做到 ”篡改“ 这件事的,但在今天已知的人类技术中,这件事还做不到(除了量子计算机)。

简而言之:你的银行账户,可以被任何人查看,但只有你有权修改

#与 Web 3.0

经过上文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区块链并不单是技术上的某种革新,更是一种社会性安全机制的技术实践,得益于技术基建的发展,在今天大放异彩。

区块链 “公开、透明、安全、可追溯...” 的特点,是支撑 Web 3.0 的基础。

目前可观察到的 Web 3.0 与 2.0 最大的区别就是 “去中心化” 与 “中心化” 的区别。

2015 年,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Lee、以太坊共同创始人 Gavin Wood 等人就曾提出过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目标的 Web 3.0,旨在将互联网 “去中心化”:将个人信息让渡给用户自行保管,用户可以选择向平台发送,也可选择保留

基于区块链的技术特点,你在互联网产生的任何数据,一条语音、一段文字、一幅插画、一个游戏皮肤...都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可以被任何人看到,但是不能被任何人修改;这些数据都可以被理解为 “不可篡改的数字资产”。

从这个角度看,在过往的 Web 时代,“信息” 更像是现实中的 “货币”(现实资产的投射),而不是 “数字资产”,而且 “信息” 可以被任何人修改。

而在 Web 3.0,“信息” 就是资产本身,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与现实平行的虚拟世界。不难想象,你在 Meta 的元宇宙同样可以买到 Nike 官方售卖的一双 “数字 AJ”。


未来究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Creative Commons BY-NC 4.0 https://surmon.me/article/203
1 / 1 comments
Guest
Join the discussion...
  • 小学生
    小学生🇨🇳CNHangzhouWindowsChrome

    去中心化带来的个人信息公开就是web3.0的最大阻力,web3.0不会以这种方式出现,会以其它的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