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Surmon's digital vihara
OG

从 Bitcoin 到 NFT

2,123 characters, 5 min read2022/04/04 PM5,633 views

#

区块链常见的几种类型有:

  • 公链:任何人可见、可读、可参与(共识过程)的链
  • 私链:组织者可读、可参与,一定程度外部可见(取决于组织者);常用于优化数据审计,如政府和企业的财务、统计数据
  • 联盟链:仅被指定的有限成员有参与能力;比如基于一个家庭 4 口人的区块链,四个人分别存储了四个人的所有数据,外部无法参与,亦无法读取

之前说过 区块链的工作机理是:“人人皆中心”,也就是 “每人一个账本”,或者说 “人人都是一个全量数据库”。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 “记账者” 的参与,区块链大概是无法运行下去的。

这也就意味着,所有区块链的(共识过程)参与者,都需要自身维护一份完整的全量数据冗余,而这些都需要成本(存储成本/算力成本);所以区块链需要一套激励机制,用于奖励 “共识参与者”,以保证足够 “记账节点” 的存在和持续可用。

#虚拟货币

而 “虚拟货币” 往往就是这样的一种激励,它让 “共识参与者” 参与到区块链的共识过程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通俗点说:比特币(虚拟货币)就是 矿工(记账者)们 挖矿(记账)的劳动报酬。

如此来看,“虚拟货币” 反倒是区块链运行所必不可少的基制,它可以看做是 “共识参与者” “参与记账” 的回报,是区块链上衡量劳动价值的计量单位。

如果说 “区块链” 是底层技术,那么 “虚拟货币” 就是区块链的经济形态。

#Token

当然,任何虚拟货币的技术本质都是 Token,即:一串字符。

我们该如何理解 Token?

我认为最简单的可以将其类比为 “股票”,即:一种权益(符号)。

  • 股票:一种可以在二级市场换成钱的权益
  • 期权:一种可以在特定时机以特定价格买入股票的权益
  • 饭票:一种可以在食堂换成实物饭菜的权益
  • ...

Token 既然是权益,那么它的价值自然来自于其应用的领域及承载的职责,即:赋予它价值的事物,而非其本身。

那么自然地,Token 可以是具有金融属性的 “流通货币”,也可以是 “数字收藏品”,可以是触手可及的任何标的。

Token 是任何(线上/线下)资产在区块链的表现形式(符号),它可以是虚拟货币,也可以是实物货币。

所以我们可以说,Bitcoin(比特币)就是一种具有金融(Coin)属性的 Token。

(至于 Bitcoin 为什么具有 “金融属性”,就是我能力之外的另一个问题了)

#Ethereum

#DApps

用互联网工业的角度看: DApps 是 Ethereum(以太坊)旗下开放的区块链公有云基建, 它提供了一个完备可用(支持以太币交易)的区块链开放平台,我们可以基于它轻松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例如:

  • 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 支持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你的数据将永远不会被任何人篡改、拷贝、删除
  • ...

#DeFi

也是 Ethereum 旗下的,一句话说: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完整金融系统,它可以支持任何类型的资产,包括虚拟货币

DeFi 有许多明显的有点:去中心化、匿名、自由、开放、透明...

但也可能面临 KYC、AML...等金融难题,以及政府监管等问题。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去中心化的金融系统不需要考虑这些?

#NFT

还是 Ethereum 旗下的, 非同质化代币 (Non-fungible token)

“代币” ≈ “属性为 Coin 的 Token”。

“非同质化” 可以理解为 “具有独特性的无法被准确量化价值(直接交易)的物品”,像是一幅原创绘画、一段聊天语音。

基于 Ethereum 链上的智能合约,你的任何类型的资产都可以被转化为 NFT(Token),且:

  • NFT 是永远唯一的,无法被复制(唯一)
  • NFT 只有一个 Owner,任何人都可以查看溯源(透明)
  • NFT 可以被持有者持续持有,直到被持有者转让(流动)
  • NFT 可以被用于与任何其他兼容 Ethereum 的资产交换(金融)
  • ...

理论上,任何可证明所有权的独特事物都可转换为 NFT。 但实际上,NFT 只是一种代币(Token),它的价值只能由持有者计算出来。

那么,NFT 大概有哪些场景:

  • 数字艺术品(Digital Art)
  • 游戏皮肤装备(Game Skin)
  • 文章、语音、视频(Article / Voice / Video)
  • ...

#Opensea 是什么

https://opensea.io 是一个用于交易 NFT 的平台。


暂就如此,有时间再研究。

Creative Commons BY-NC 4.0 https://surmon.me/article/204
0 / 0 comments
Guest
Start the discussion...
Be the first to comment